大麻哈魚

食材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à má hā yú

2 註解

大麻哈魚是鮭形目鮭亞目鮭科麻哈魚屬的1種。又名大發哈,達發哈。體長而側扁。頭後至背鰭基部前漸次隆起,背鰭起點是體的最高點,從此向尾部漸低彎。頭側扁。吻端突出,微彎,形似鳥喙,生殖季節,雄魚突出最爲明顯。相向彎曲如鉗形,使上下頜不相吻合。上下頜犁骨齒很發達。尾鰭淺叉形。9月份進入江河支流時體色銀白或散佈小黑點,兩側有不明顯的暗色橫條紋;生活在海洋時,體呈銀白色。生殖季節,成熟魚體兩側約有8~12條橙赤色橫斑條,雌魚色較濃,雄魚條斑較大,吻端、頜部、鰓蓋和腹部爲青黑色或暗蒼色,臀鰭、腹鰭爲灰白色。

爲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原棲息於太平洋北部,進入黑龍江生殖洄游的親魚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爲兩個生物羣,夏型和秋型。每年秋季由鄂霍次克海經薩哈林島成羣進入黑龍江圖們江,上溯至中國境內的只是秋鮭。大多數是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爲少數。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產卵時間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受精孵化後,仔魚喜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便開始降河下海,達到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

大麻哈魚有迴歸故鄉的習性,入海成熟之後仍然回原繁殖場地產卵。通常4齡達到性成熟,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選擇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爲石礫的地方產卵。在產卵場,雌魚不斷用尾鰭藉助水流向四周□動,形成一個直徑約1米長,30釐米深的圓坑,將卵產在坑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然後雌魚反覆用尾鰭撥動砂礫將卵埋好,親魚並徘徊於產卵場周圍。產卵後親體瘦弱,7~14天死亡。終生只繁殖1次。懷卵量4000粒以上。卵圓形,橘紅色、沉性,卵徑約6毫米。性兇猛,爲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喫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降海後主要食玉筋魚、鯡等小型魚類。

大麻哈魚是1種比較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最大重達6.5千克以上,脂肪含量極爲豐富,肉味鮮美,其卵是中國東北名貴水產品之一,營養價值很高。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