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癰

瘡瘍 中醫學 中醫病名 有頭疽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ān dú yōng

2 英文參考

lower abdomen carbunc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丹毒癰爲病名[1]。出《枕藏外科鈔》。即《瘍醫準繩》卷四所載的小腹癰[1]。又名小腹疽小腹癰丹毒癰[2]。生於腹部臍下氣海關元穴附近,爲腹皮癰[2]

4 丹毒癰的治療

若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膿稠者易治;若漫腫堅硬,難潰,潰則膿稀者難治[2]。初起可用艾灸患處七壯,內服仙方活命飲;氣實便祕者,宜服內疏黃連湯;體弱者內服十宣散[2]

5 關於腹皮癰

腹皮癰(belly abscess)爲病名[3]。出《外科大成》卷二[3]。又名腹癰、肚癰[3]。是指生於腹部皮裏膜外的癰[4]

腹皮癰飲食不節七情內傷火鬱而成[4]

初起患部隱痛,後漸腫起於皮外,或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或脈遲緊未成膿[4]

體壯實者,用雙解貴金丸下之;體弱者減半,若無效可再服半劑;若痛不減而加劇,爲膿將成,宜急服托里透膿湯,待癰腫色赤應指,宜急切開引流[4]

詳見腹皮癰條。

6 關於有頭疽

有頭疽((headed) carbuncle)爲病名[5]。是指生長於肌膚間,以局部初起皮膚上有粟粒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潰爛後狀如蓮蓬蜂窩爲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5]。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單個或多個白色粟米樣的瘡頭而得名[5]。其特點是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鍁熱紅腫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圍發生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之後狀如蜂窩。以中老年患者多發,尤其是消渴患者多見,易出現內陷之證。《外科理例·瘡名有三》雲:“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着其痛應心,此疽始之發兆……”本病根據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於項部的,名腦疽對口疽落頭疽;生於背部的,名發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處的,名膻中疽;生於少腹部的,名少腹疽。但其病因症狀和治療基本相同,故合併論述。

由於形態和發病部位不同,有頭疽名稱各異,如蜂窩發蜂窩疽蓮蓬髮發背搭手背疽腦疽、腦後發等[5]

有頭疽好發於中、老年人,多發於項後、背部。相當於西醫的癰[5]

詳見有頭疽條。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8.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