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藥學 方劑
dǎo tán xiǎo wèi dān
導痰小胃丹爲方劑名,出自《古今醫鑑》卷四方,即《增補萬病回春》卷二方記載的竹瀝化痰丸的別名[1][2]。
竹瀝化痰丸、導痰小胃丹[2]。
天南星、半夏(以上二味,皁礬、姜水浸煮幹)、陳皮、枳實(以上二味,皁礬水泡半日,炒)、白朮、大戟(一半長流水煮,一半曬乾)、蒼朮(米泔、皁礬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曬乾、炒)各二兩,桃仁、杏仁(皁礬水泡,去皮尖)、紅花(酒蒸)、炒白芥子、芫花(醋拌溼,過一宿,炒黑)、甘遂(面裹煨)、炒黃柏各一兩,大黃(酒溼紙包煨過,再以酒炒)一兩半[2]。
上藥爲末,薑汁、竹瀝打蒸餅糊丸,綠豆大[2]。
主治中風不語,癱瘓初起;溼痰上攻,頭風頭痛,痰火眩暈;痰痞積塊;哮喘;喉痹腫痛[2]。
功在上取胸膈之頑痰,下利胃腸之堅結。主治中風,眩暈,喉痹,頭風,哮吼等症。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甚者可服至五十至七十丸,量人虛實加減[2]。
《古今醫鑑》卷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