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肝脾

中醫治法 和解法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內治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tiáo hé gān pí

2 英文參考

harmonizing liver-spleen[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harmonizing liver and sple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調和肝脾治法[1]。即健脾疏肝[2]。屬和法[2]。指用具有疏肝健脾、調理氣作用的方藥治療肝鬱脾虛證、肝旺脾虛證等的治法[3]。治療肝氣犯脾、肝脾不和,症見脅脹或痛、腸鳴大便稀薄、性情急躁、食慾不振,舌苔薄白,脈弦細等,可用逍遙散[3]

健脾疏肝是一種治療肝氣鬱結引起脾不健運的方法。臨牀主要表現爲兩脅脹痛、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稀溏、舌苔白膩、脈弦等肝盛脾虛症候[3]鍼灸常選太沖期門太白足三裏脾俞章門等穴。針宜補瀉兼施[3]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0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07.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有調和肝脾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