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黃膏
3.1 處方
生地黃汁一升,松脂二兩,燻陸香、蠟各一兩,羊腎脂、牛膝各一兩半[1]。
3.2 製法
藥入地黃汁中,煎松脂及燻陸香,令消盡,即納羊脂酥蠟,慢火煎成膏[1]。
於地黃汁中煎松脂及香,令消盡,即納羊脂、酥,蠟,慢火煎令稠膏成,塗軟帛上。
3.3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三方之地黃膏功能排膿止痛[1]。主治癰疽發背,潰後疼痛不止[1]。
3.4 用法用量
外敷患處[1]。
3.5 附註
3.6 摘錄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三
5 《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六方之地黃膏
5.1 處方
鮮生地黃(搗汁)十斤,當歸身一斤,芍藥、枸杞子各半斤,天門冬、麥門冬各六兩,川芎、牡丹皮各二兩,蓮肉四兩,知母、地骨皮各三兩,人蔘、甘草各一兩[1]。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以10斤爲則,和衆藥汁同熬),當歸身1斤,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天門冬6兩,川芎2兩,麥門冬6兩,蓮肉4兩,丹皮2兩,知母3兩,地骨皮3兩,人蔘1兩,甘草1兩。
5.2 製法
5.3 功能主治
5.4 用法用量
5.5 摘錄
《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六
6 《症因脈治》卷三方之地黃膏
6.1 組成
生地黃、當歸、牡丹皮、白芍藥、枸杞子、知母、人蔘、甘草、地骨皮[1]。
生地、當歸、丹皮、白芍藥、甘枸杞、知母、人蔘、甘草、地骨皮。
6.2 功能主治
6.3 附註
7 《世醫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黃膏
7.1 處方
7.2 製法
7.3 功能主治
《世醫得效方》卷十六方之地黃膏功在逐去熱毒瘀血。主治眼外障。目被撞打,疼痛無時,瞳仁被驚,昏暗濛濛,眼眶停留瘀血;或風熱赤目,熱淚出。
7.4 用法用量
要用時以紙貼目上。
7.5 摘錄
《世醫得效方》卷十六
8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黃膏
8.1 處方
8.2 功能主治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黃膏主治跌打損傷,臂臼脫出,局部腫痛;及癰腫來破者。
8.3 用法用量
視腫處大小,將生地黃膏攤紙上,再將木香粉撒佈地黃膏上,然後再攤一層地黃膏。敷傷損處。
8.4 摘錄
《世醫得效方》卷十八
9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黃膏
9.1 處方
生地黃、豬脂(不着水)。
9.2 製法
9.3 功能主治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黃膏主治鼠漏瘡,愈後復發,或不愈,出膿血不止。
9.4 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瘡去惡汁,以地黃膏敷瘡上,每日1換。
9.5 摘錄
10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黃膏
10.1 組成
生地黃、豬脂(不着水)。
10.2 製備方法
10.3 功能主治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三方之地黃膏主治鼠漏瘡,愈後復發,或不愈,出膿血不止。
10.4 用法用量
先以桑灰汁洗瘡去惡汁,以地黃膏敷瘡上,每日1換。
11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黃膏
11.1 別名
11.2 處方
生地黃(切)1升,(搗絞取汁3合),燻陸香2兩,松脂2兩,羊腎脂5合(煎),烏麻油2升,杏仁2兩,蠟2兩,石鹽1兩(研如粉)。
11.3 製法
上先下蠟微火令消,次納羊脂令消.次下烏麻油,次下松脂令消,次下杏仁,次下燻陸,次下地黃汁,次下石鹽,以微火煎之,令地黃汁水氣盡,以綿濾停凝。
11.4 功能主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方之地黃膏功在蝕惡肉,不着痂,先從內愈。主金瘡、火瘡、灸瘡不能愈者。
11.5 用法用量
11.6 使用注意
慎生冷、豬肉、雞、魚。
11.7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地黃涼血.乳香定痛,松脂生肌,杏仁消腫,蠟補絕傷,羊脂祛風,麻油解毒.石鹽軟堅。爲金瘡、火瘡、灸瘡通治之藥。
11.8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
14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方之地黃膏
14.1 組成
生乾地黃3分,白及半兩,白蘞半兩,甘草(生,銼)半兩,白芷3分,豬脂半斤(煉)。
14.2 製備方法
上除豬臘外,爲末,入豬脂內熬成膏,候冷。
14.3 功效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日3-4次塗之。
15 《聖濟總錄》卷一三八方之地黃膏
15.1 處方
15.2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三八方之地黃膏主治熱癰腫結,熱振焮痛,欲作膿。
15.3 用法用量
上於銅器內慢火煎攪成膏。取敷腫處,以故帛塗貼之亦得。每日換3-5次即潰。
15.4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16 《聖濟總錄》卷一四四方之地黃膏
16.1 組成
生地黃(細切)3斤,烏雞1只(去毛、腸、肚並足和骨,銼細)。
16.2 製備方法
上相和,搗研爲膏。
16.3 功能主治
16.4 用法用量
量患處多少,攤帛上縛之,日再易。
17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黃膏
17.1 處方
生地黃(酒洗淨)1斤。
17.2 製法
上用水5-6碗,入銅砂鍋內慢火煮幹3分之2,用布續去汁,將滓搗爛,又用水2碗再熬減大半,又以布絞淨。如此3次,將汁通和一處,入好蜜以甘苦得中爲度,用文武火熬至滴水不散,似稀糊樣,取起置冷地上1夜,出火毒,以瓷罐收貯。或加當歸等分。
17.3 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方之地黃膏主治血虛生瘡,肌膚燥癢,自汗,遺精便多,婦人乳少。
17.4 摘錄
《濟陽綱目》卷六十四
19 《醫燈續焰》卷十八方之地黃膏
19.1 處方
生地黃3斤(搗取汁),茜草1斤(水5大碗,煎絞取汁,滓再煎2-3次取汁。)
19.2 製法
合2汁,緩火煎如膏,以瓶盛之。
19.3 功能主治
19.4 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溫服半匙。一月髭鬚如漆。
19.5 摘錄
《醫燈續焰》卷十八
20 方出《普濟本事方》卷六,名見《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黃膏
20.1 處方
20.2 功能主治
方出《普濟本事方》卷六,名見《世醫得效方》卷十八方之地黃膏主治內消癰腫。主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臂臼脫出。
20.3 用法用量
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木一層,又再攤地黃貼腫上。不過3-5次即愈。
20.4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厥陰,能涼血;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能疏滯,打傷撲損、癰腫未破者,皆能內消。大凡損傷癰腫,必因氣血不宣暢,今既氣得疏,血亦流行,腫豈有不消者哉。
20.5 摘錄
21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地黃膏
21.1 處方
21.2 製法
上藥或曬或焙爲末,用生地黃爛杵,取汁1兩半,好蜜1兩半,以薄瓦器盛,在銅鐵銚中水煮成膏,如稀糊相似,候冷停分,入前藥末,同在乳鉢再杵勻,爲丸如芡實大。
21.3 功能主治
《活幼心書》卷下方之地黃膏主治小兒口內舌上,生瘡作痛,飲食難進,晝夜煩啼。嬰兒胎熱,生後旬日之間多虛痰,氣急喘滿,眼閉,目胞浮腫,神困,呵欠吸吸作聲,遍身壯熱,小便赤,大便閉,時驚煩者。
21.4 用法用量
每以1丸至2丸,麥門冬煎水化下,不拘時候。兒大者每用1丸納口內含化,或以新汲水調點舌上。
21.5 摘錄
《活幼心書》卷下
22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黃膏
22.1 組成
生地黃1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白礬半兩(燒灰細研)。
22.2 製備方法
先於銀器中煎地黃汁,欲凝,下諸藥,攪勿住手,膏成,於瓷盒中盛。
22.3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地黃膏主治牙齒宣露,齒根挺出,時出膿血不止。骨槽風痛。
22.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塗齒根下。
24 《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方之地黃膏
24.1 組成
鬱金(皂莢水煮幹,切細,焙乾用)半兩,豆粉半兩,甘草1分(灸),馬牙消(研)1錢。
24.2 製備方法
24.3 功能主治
《幼幼新書》卷五引《惠眼觀證》方之地黃膏主治初生兒鵝口、重舌、重齶。嬰孩胎受熱毒或生下兩目不開。
24.4 用法用量
每服2皁子大,香熟水含化;或鵝翎掃塗口內亦得。
25 《中醫皮膚病學簡編》方之地黃膏
25.1 組成
生地1000g,藤黃15g,紅粉9g,冰片3g,廣丹12g。
25.2 製備方法
上後4味爲細末,備用。先將生地洗淨,放砂鍋內煮30分鐘左右,取出搗爛,再放入原湯煮20分鐘,過濾取滓。將滓再煮再濾,然後將濾出的藥液放砂鍋內,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絲爲度。放入罐內待冷後,將備用藥粉攪入即成
25.3 功能主治
25.4 用法用量
26 《眼科闡微》卷三方之地黃膏
26.1 組成
生地2兩,黃連1兩,黃柏5錢,寒水石5錢,歸尾2錢,紅花2錢。
26.2 製備方法
先將地黃酒浸,搗爛如泥,和藥成餅,攤油紙上。
26.3 功效主治
《眼科闡微》卷三方之地黃膏功在行血涼血,去熱毒。主治撞損瞳人,瘀血疼痛,或風熱赤目淚出等眼疾。
26.4 用法用量
貼目上下。
27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