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泄

中醫病證名 泄瀉 中醫內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òng xiè

2 概述

洞泄爲病證名。出《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3 陰盛內寒所致的泄瀉

洞泄陰盛內寒所致的泄瀉[1]。《聖濟總錄》卷七十四:“洞泄謂食已即泄。……陰盛內寒,故令人府藏內洞而泄。”《奇效良方·泄瀉門》描述洞泄有心腹痛大腸切痛,腸鳴食不化,手足厥冷轉筋等症。治宜溫中散寒,用附子丸木香訶黎勒丸等方。

3.1 關於寒泄

寒泄又名寒瀉鶩溏[2]。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瀉[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又有寒泄者,大腹滿而泄;又有鶩溏者,是寒泄也。”《丹溪心法泄瀉》:“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已寒丸,宜附子桂香丸;畏食者,八味湯。”《症因脈治》卷四又分本證爲外感寒邪瀉和積寒泄瀉兩種[2]

4 濡瀉的別名·洞泄

洞泄濡瀉的別名[2]。《醫宗必讀·泄瀉》:“洞泄,一名濡瀉,瀉下多水也。”

5 脾瀉的別名·洞泄

洞泄脾瀉的別名1328。《醫學真傳·痢》:“也有痢無積,日夜十餘次,解時微痛,是名脾瀉,又名洞瀉。”

6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3][4])爲病名[5]。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5],又稱下利(漢唐時期)[6]。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6]。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6]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6]

鍼灸泄瀉的療效一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7]。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採取綜合療法[7]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8]

詳見泄瀉條。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2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9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5.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1-155.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4-67.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6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