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uō bā fēn dīng àn fù hé shì yàn

3 適應

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Dobutamine strese test)是1984年由Mason首先應用的一種無創診斷方法,所使用的監測手段爲超聲心動圖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及磁共振掃描,臨牀上在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過程中採用心電圖監測技術已成常規。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的應用似有取代雙嘧達莫負荷試驗趨勢。多數學者認爲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是安全、重複性強、敏感、高度特異、切實可行的診斷方法

適應證如下:

1.可疑冠心病患者,尤其年老體弱或伴有下肢骨關節疾患、神經肌肉疾病,不能進行運動試驗者。

2.擇期進行心血管或非心血管大手術的中老年患者,評價冠狀動脈儲備能力心臟事件危險。

3.評價冠心病患者的療效。

4.篩選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後可能存在的再狹窄。雙嘧達莫通過冠狀動脈竊血作用誘發心肌缺血,可通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核素心肌斷層顯像檢出。

4 禁忌

絕對禁忌證爲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相對禁忌證爲束支阻滯,試驗前已有ST段下降≥1mm,過去有心律失常史以及未控制高血壓多巴酚丁胺可改善房室傳導,可致房顫者心室率加快,故對房顫者宜慎用。

5 準備

1.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試驗的必要性及應注意事項。

2.應在試驗前仔細詢問病史及查體,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

6 機制

Tuttle和Rude等證實,小劑量多巴酚丁胺輸注後,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不論管腔狹窄與否,冠脈血流均有增加,因此如心肌供氧增多,則不明顯影響心率,但劑量加大時,一方面增加心肌收縮力和收縮壓,同時增加心率心率血壓乘積增高心肌耗氧增加,誘發心肌缺血。另一方面,在已有冠脈狹窄的基礎上,多巴酚丁胺導致“冠脈竊血”。但普遍認爲心率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以濃度遞增方式持續輸注多巴酚丁胺,施加於心臟的負荷逐漸增大,最終暴露心肌缺血,並準確反映出心臟的儲備功能。誘發缺血的多巴酚丁胺劑量越小,表示冠脈病變程度越重。如選擇合適劑量,可使心率達到最大限度而又不出現嚴重副作用和併發症。多巴酚丁胺藥代動力學研究證實,靜脈滴入後1~2分鐘開始生效,8~10分鐘達高峯,停藥後5~10分鐘作用消失。

7 驗方

(1)停用β受體阻滯劑及其他影響心臟藥物至少3天。

(2)輸注前臥位描記12導聯常規心電圖與監護心電圖,備以對照。

(3)一般多用5~30μg/kg·min靜脈點滴,每階段試用某一種劑量,每階段持續觀察8分鐘,直到達到滿意效果爲止。

(4)用藥前,用藥中和停藥後5分鐘分別描記心電圖,測心率血壓

8 停藥指徵

(1)ST段下移2mm;

(2)誘發心絞痛

(3)收縮壓下降>2kPa(15mmHg)或血壓上升>29.3(220mmHg)/14.7kPa(110mmHg);

(4)嚴重室性心律失常

(5)心率達預測值的85%;

(6)如行超聲心動圖觀察,發現新的室壁運動異常亦列爲用藥終點;

(7)劑量達30~40μg/kg·min。

9 結果判斷

心電圖試驗陽性指標:出現典型心絞痛或 ST 段下移≥0.1mV 視爲多巴酚丁胺試驗陽性(同雙嘧達莫試驗)。

10 不良反應與處理

部分病人出現的心絞痛,含服硝酸酯可立刻緩解。頭痛頭昏胸悶早搏或短陣心動過速多在停藥後消失。未發現有嚴重併發症和副作用的報道。

Mertes等在1118例多巴酚丁胺超聲心動圖負荷試驗中,多巴酚丁胺用量爲30~50μg/kg·min,37%的病例同時用阿托品(0.25~0.4mg)。試驗中未見有死亡、心肌梗死及持續室速發生,終止試驗的原因爲達目標心率(52.1%),多巴酚丁胺達極量(22.8%),出現心絞痛(13%),出現非心臟副作用(3%),多數病例(65%)試驗中一直爲竇性心律心律失常表現爲頻發室早(15%),頻發房早(8%)和非持續室速。可見多巴酚丁胺負荷試驗是一項安全的診斷手段。

11 注意事項

Berthe等經冠脈造影證實,多巴酚丁胺心電圖負荷試驗檢測多支冠脈狹窄的準確率爲70%。Mainering等報道多巴酚丁胺心電圖負荷試驗與運動負荷試驗引起ST段下降的符合率爲88%,且ST段下移對應部位,與超聲心動圖檢測發現的新的室壁運動異常部位一致。。

1992年國外4位作者共332例經冠脈造影證實的冠心病多巴酚丁胺負荷超聲心動圖多巴酚丁胺心電圖,運動負荷心電圖的資料如表1。

本試驗診斷冠心病敏感性爲86%,特異性爲85%,準確性爲89%,對冠脈三支、二支及一支病變的檢出率分別爲100%、89%及6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