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é huáng sǎn
石膏(煅)輕粉 黃柏(炒)各等分
上藥研爲極細末。
主楊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甚者。
幹摻。爛瘡即可生疤,再爛再摻,毒盡爲度。
《外科正宗》卷三
黃柏(生)石膏(煅)各等分
上藥共研爲細末。
主小兒因父母素有楊梅結毒,傳染胞胎,初生無皮者。
撲患處。溼則幹撲,幹則用豬苦膽調搽。內服換肌消毒散。
《醫宗金鑑》卷五十一
熟石膏62g,黃柏15g,青黛9g,輕粉3g,六一散。
上爲細末。
溼疹,皮炎,燒傷,潰瘍。
方中六一散劑量原缺。
《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綠豆粉31g,黃柏93g,輕粉6g,滑石粉15g,冰片3g。
痱子。
用豬油調成軟膏。外用。
鵝黃散
煅石膏、黃柏、薄荷葉各等分。
燥溼止癢。
梅瘡潰爛,溼瘡浸淫,痛癢難忍,膿水淋漓。
先用雙花、甘草湯洗患處,再以藥面擦患處。
上爲極細末。
黃柏、石膏(煅)各等分。
父母梅毒遺傳,小兒初生無皮。
溼者幹撲,幹者用豬苦膽調搽。
綠豆粉1兩,滑石5錢,黃柏3錢,輕粉2錢。
止痛收幹。
痤疿瘡。作癢,抓之皮損,隨後又疼。
以軟絹帛蘸藥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