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註解
癌包括癌、腫瘤及白血病,狹義上也指腫瘤。可在皮膚、粘膜和各種腺等所有的一些上皮上發生。或者形成肉眼可見的結節,或者呈均勻的浸潤性增殖。從組織學上來說,癌的特徵是一種由上皮性腫瘤細胞聚集成的一個細胞巢,再由間質將它包圍而呈蜂窩狀的結構。癌進一步惡化,癌細胞就會分散,有時與肉瘤難於鑑別。癌的發生頻率遠比肉瘤高得多。癌發展迅速,能進行浸潤性增殖,破壞周圍組織和轉移。通常發病後1—2年陷於死亡。根據發生的組織及分化的程度,癌可以分爲腺癌、鱗狀上皮癌和未分化的癌等,也可按發生癌的臟器來分類。人類的癌有胃癌、子宮癌、乳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直腸癌、喉頭癌等。不同臟器癌的發生頻率因人種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這不單是由於遺傳上的差異,似乎也受環境、營養和生活習慣等的影響。
3 中醫
癌,病名。出《衛濟寶書》捲上。
①症見腫塊凹凸不平,邊緣不齊,堅硬難移,狀如岩石,故名(癌通巖)。癌腫後期潰後血水淋漓,臭穢難聞,不易收斂,進一步則危及生命。即指惡性腫瘤。本病發無定處,多按癌腫之生長部位、外形或症狀而命名,如乳巖、腎癌等。若癌生腹內者多屬癥瘕熱聚的範圍。
由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稱爲癌,多見於老年人,是人類最常見的一類惡性腫瘤。癌常以浸潤性生長爲主,故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發生在皮膚、粘膜表面的癌外觀上常呈息肉狀、蕈傘狀或菜花狀,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發生在器官內的常爲不規則的結節狀,呈樹根狀或蟹足狀向周圍組織浸潤,質地較硬,切面常爲灰白色,較乾燥。鏡下,癌細胞可呈腺狀、巢狀或條索狀排列,與間質分界清楚。亦可在間質內呈瀰漫性浸潤生長,與間質分界不清。網狀纖維染色見癌細胞之間多無網狀纖維,而只見於癌巢的周圍。癌在早期一般多經淋巴道轉移,到晚期才發生血道轉移。
4 癌的常見類型
癌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
4.1 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簡稱鱗癌,常發生在身體原有鱗狀上皮覆蓋的部位,如皮膚、口腔、脣、子宮頸、陰道、食管、喉、阻莖等處。有些部位如支氣管、膽囊、腎盂等處,正常時雖不由鱗狀上皮覆蓋,但可通過鱗狀上皮化生而發生鱗狀細胞癌。此癌肉眼上常呈菜花狀,也可因癌組織壞死脫落而形成潰瘍。癌組織也同時向深層作浸潤性生長。鏡下,在分化好的鱗狀細胞的癌的癌巢中,細胞間還可見到細胞間橋,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現層狀的角化物,稱爲角化珠(keratin pearl)或癌珠(圖1)。分化較差的鱗狀細胞癌無角化珠形成,甚至也無細胞間橋,瘤細胞呈明顯的異型性並見較多的核分裂像。
圖1 鱗狀細胞癌
圖示典型的癌細胞巢,其中兩個癌巢中央形成同心圓狀的角化珠
4.2 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多見於老年人面部如眼瞼、頰及鼻翼等處,由該處表皮原始上皮芽或基底細胞發生。癌巢主要由濃染的基底細胞樣的癌細胞構成,本癌生長緩慢,表面常形成潰瘍,並可浸潤破壞局部深層組織,但很少發生轉移,對放射治療很敏感,臨牀上呈低度惡性的經過。
4.3 移行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來自膀胱或腎盂等處的移行上皮,常呈乳頭狀,多發性,可潰破形成潰瘍或廣泛浸潤膀胱壁。鏡下,癌細胞似移行上皮,呈多層排列,異型性明顯。
4.4 腺上皮癌
是從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根據其形態結構和分化程度,可分爲分化比較好的、具有腺體結構的腺癌和低分化的、形成實體癌巢的實性癌。腺癌分泌粘液較多的則稱粘液癌。
(1)腺癌(adenocarcinoma):較多見於胃腸、膽囊、子宮體等。癌細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排列不規則的腺樣結構,細胞常不規則地排列成多層,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多見(圖2)。當腺癌伴有大量乳頭狀結構時稱爲乳頭狀腺癌;腺腔高度擴張呈囊狀的腺癌稱爲囊腺癌;伴乳頭性生長的囊腺癌稱爲乳頭狀囊腺癌。
圖2 腺癌(胃)
癌細胞排列紊亂,多層,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腺樣結構,浸潤於胃壁組織內
(2)粘液癌(mucoid carcinoma):又稱爲膠樣癌(colloid carcinoma),常見於胃腸。鏡下,初時粘液聚積在癌細胞內,將核擠向一側,使該細胞成印戒狀, 故一般稱之爲印戒細胞(signet-ring cell)。以後粘液堆積在腺腔內,並可由於腺體的崩解而形成粘液池。此時,往往可見於小堆或散在的印戒狀癌細胞漂浮其中。肉眼觀,癌組織呈灰白色,溼潤,半透明如膠凍樣,膠樣癌因而得名。
(3)實性癌(solid carcinoma):或稱單純癌(carcinoma simplex),屬低分化的腺癌,惡性程度較高,多發生於乳腺,少數可發生於胃及甲狀腺。癌巢爲實體性,無腺腔樣結構,癌細胞異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見。有的癌巢小而少,間質結締組織多,質地硬,稱爲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圖7-14)。有的則癌巢較大較多,間質結締組織相對較少,質地如腦髓,稱爲髓樣癌(medullary carcinoma)。
圖3 乳腺硬癌
5 癌前疾病及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正確認識癌前疾病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是防止腫瘤發生發展及早期診斷腫瘤的重要環節。
5.1 癌前疾病及癌前病變
癌前疾病及癌前病變是指某些統計上具有明顯癌變危險的疾病及病變,如不及時治癒即有可能轉變爲癌。因此,早期發現與及時治癒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對腫瘤的預防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常見的癌前疾病及病變有以下幾種:
(1)粘膜白斑:常發生在食管、口腔、子宮頸及外陰等處粘膜。主要病理改變是粘膜的鱗狀上皮過度增生和過度角化,並出現一定的異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塊,故稱白斑。如長期不愈就有可能轉變爲鱗狀細胞癌。
(2)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是婦女常見的疾患。在慢性子宮頸炎的基礎上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內膜的單層柱狀上皮所取代,使該處呈粉紅色或鮮紅色,好象發生了粘膜上皮的缺損,稱爲子宮頸糜爛。隨後,局部又可被再生的鱗狀上皮所替代,稱爲糜爛愈復。如果上述過程反覆進行,則少數病例可變爲子宮頸鱗狀細胞癌。
(3)纖維囊性乳腺病:本病由內分泌失調引起,常見於40歲左右的婦女,主要表現爲乳腺小葉導管和腺泡上皮細胞的增生、大汗腺化生及導管囊性擴張,間質纖維組織也有增生。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較易發生癌變。
(4)結腸、直腸的腺瘤性息肉:較爲常見,可以單發或多發,均可發生癌變。多發性者常有家族史,更易發生癌變。
(5)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胃粘膜腺體可有腸上皮化生,這種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如久治不愈可發生癌變。慢性胃潰瘍時潰瘍邊緣的粘膜因受刺激而不斷增生,過去認爲有5%可能轉變爲癌,現在認爲其癌變率大約爲1%。
(6)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潰瘍反覆和粘膜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結腸腺癌。
(7)皮膚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和瘻管,特別是小腿的慢性潰瘍,由於長期慢性刺激,表皮鱗狀上皮增生,有的可發生癌變。
但須指出,癌的形成往往經歷一個漫長的、逐漸演進的過程,平均爲15~20年,而且並非所有癌前疾病和病變都必然轉變爲癌,這還取決於很多因素。再者也並非所有的癌目前都已發現明確的癌前疾病,這方面的研究在腫瘤的預防上具有重要意義。
5.2 非典型性增生(dysplasia,atypical hyperplasia)
主要指上皮細胞導乎常態的增生,表現爲增生的細胞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核大而濃染,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細胞排列較亂,極向消失。可發生於皮膚或粘膜表面的被覆上皮,也可發生於腺體上皮。根據其異型性程度和(或)累及範圍可分爲輕、中、重三級。輕度和中度的非典型性增生(只累及上皮下部的1/3~2/3處),在病因消除後可恢復正常。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則累及上皮全層並很難逆轉,常轉變爲癌。上述癌前疾病和病變多通過非典型增生而發生癌變的。
5.3 原位癌
原位癌的一般指粘膜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層內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層,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浸潤生長者。例如子宮頸、食管及皮膚的原位癌。此外,當乳腺小葉腺泡發生癌變而尚未浸潤至小葉外者,亦可稱爲小葉原位癌。原位癌是一種早期癌,因而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可防止其發展爲浸潤性癌,從而提高癌瘤的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