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病證名·發
發(cellulitis)爲病證名[1]。出《劉涓子鬼遺方》。是指病變範圍較癰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2]。“癰之大者名發。”說明發的病變範圍較癰爲大。故一般把來勢迅猛而病變範圍大於癰的外瘍稱之爲發。其特點是在皮膚疏鬆的部位突然紅腫蔓延成片,灼熱疼痛,紅腫以中心最爲明顯,而四周較淡,邊緣不清,有的3~5天后皮膚溼爛,隨即變成褐色腐潰,或中軟而不潰,伴有明顯的全身症狀。
發的名稱,因發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異[2]。如乳發、足背發、環項發等[2]。
《外科精義》雲:“夫五發者謂疽發於腦、背、肩、髯、鬢是也。”
生於結喉處的,稱爲鎖喉癰;生於臀部的稱爲臀癰;生於手背部的,稱爲手發背;生於足背的,稱爲足發背。
5.1 乳發
乳發又名髮乳,俗稱脫殼乳癰,爲乳癰之嚴重者[3]。潰則皮肉盡腐,迅速擴大,如治療不當,易傷囊隔,終成漏證,久不收口[3]。早期治宜舒肝理氣、清胃熱、通乳散結,方用瓜蔞牛蒡湯或橘葉散和乳湯內服;如意金黃散或蒲公英搗爛外敷;或隔蒜灸之;或蔥一握洗淨,連須搗爛作餅,置患處,以茶杯盛熱灰,覆蔥上熱熨之;或南星末調敷;或玉簪花根加鹽少許,共搗如泥外敷;鹿角尖磨汁敷之;若膿成宜服托里透膿湯,並於膿腫處切開排膿,餘按一般潰瘍處理[4]。
5.2 足背發/足發背/腳發
腳發又名足發背、腳背發、足跗發、龜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結毒腫痛,多發於足背[5]。因三陽經溼熱乘虛下注或外傷瘀血化熱、或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所致。初起全身寒熱,患部堅硬紅腫[5]。
足背發的治療:如疼痛作膿者,多屬溼熱下注,預後較好;宜服仙方活命飲加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搗菊花葉及芙蓉葉各等分外敷[5]。若色微赤腫、膿清、久不癒合,屬精血虧損;宜用六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隨證取用;色黯不潰者,用桑枝灸以行鬱滯助陽氣,並服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健脾胃滋化源[5]。由於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較差,故癰疽發於足背者,消退或成膿均較遲緩,癒合較難[5]。
5.3 環項發
環項發又名落頭癰,因發於頸項之周圍而名[6]。見症因初發部位不同而異[6]。發於啞門穴下者,多發寒熱,拘踡,悶亂,納少;如頸項俱腫者,乃毒流少陽,多險症[6]。
環項發的治療: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血[7]。可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等;外用金黃膏貼敷,腐肉不去用九黃丹或五五丹;若瘡面大,腐肉難脫,則應手術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7]。初起瘡形平塌,根形漫腫,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膿遲,膿質清稀,神疲少食,面色無華,脈數無力,舌絳或淡者屬虛證[7]。若偏於陰虛者,內服竹葉黃芪湯;若氣血雙虛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實證,同時可加桑柴火烘法[7]。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2.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3.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2.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82.
-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