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癆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飲食療法 常見病艾灸療法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內科 中醫常見病 常見病耳針療法 中醫病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èi láo

2 英文參考

pulmonary tuberculo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ung consump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pulmonary tuberculos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肺癆(pulmonary tuberculosis[1][2]、lung consumption[2])爲病名[3],又稱肺勞[3]癆瘵[4]傳注[4]傳屍[4]鬼注[4]等,是一種慢性傳染性肺部虛損性疾患[4]。由於勞損在肺,故稱肺癆[5]。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等爲其特徵[5]。病輕者諸症間作,重者可以先後相繼發生,或兼見並存[5]

病因感染“瘵蟲”,但發病與否與正氣強弱有很大關係。病位主要在肺,並與脾、腎等髒有關。病理特點主在陰虛,進而陰虛火旺,或氣陰兩虛,久延病重,陰傷及陽者,可見陰陽兩虛,在臨牀先後表現各個不同證候類型。

治療當以補虛培元和治癆殺蟲爲原則,根據邪正兩者的主次予以相應處理。補虛重點在肺,同時予以補脾和補腎,治療大法以滋陰爲主,火旺的兼以清火,氣虛的同時補氣。若陰陽兩虛則當滋陰補陽。區別四大主症的主次,有重點的隨證施治。

一般而言,本病多屬慢性病變,但亦有急驟發病,病情嚴重,表現爲“急癆”、“百日癆”特殊情況,或出現類似溼溫、類瘧等證候者,臨證必須予以注意,做到早期辨病,以免貽誤治療。

肺癆與西醫的肺結核病相類似[5]鍼灸可作爲綜合治療中的輔助療法[5]注意處理好患者痰液,餐具消毒,以防傳染

4 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肺癆是指發生於肺臟的結核[5][5]

中醫藥學名詞》(2010):肺癆是指發生於肺臟,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胸痛消瘦爲特徵的疾病[5]

5 命名及歷史

[5]

肺癆的名稱,歷代所用甚多,變遷不一,故李中梓曾有“使學者惑於多岐”之說。約而言之,說明其有傳染性者,有屍疰、勞疰、蟲疰、毒疰、傳屍等名,根據症狀特點爲名者,《外臺祕要》有肺痿疾、骨蒸,《儒門事親》有“勞嗽”,《太平聖惠方》有“急癆”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開始以“癆瘵”定名,《嚴氏濟生方》用“癆瘵”以統諸稱,沿用直至晚清,現今一般通稱肺癆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對本病的臨牀特點,即已有所記載,如《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藏論篇》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肩髓內消。”《黃帝內經靈樞·玉版》篇說“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均生動地描述了肺癆的主症。《金匱要略方論》中的虛勞病即包括本病在內,指出“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爲勞得之。”《中藏經·傳屍》已認識到與患者直接接觸可致感染,認爲“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或因酒食而迂……或問病弔喪而得……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爲疾”,《肘後方·治屍注鬼注方》言其“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普濟本事方》明確指出本病的病因爲“肺蟲”。如《諸蟲飛屍鬼疰》篇說:“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聲嘶。”《備急千金要方》把“屍疰”列入肺臟病篇,明確病位主要在肺。《外臺祕要·虛勞骨蒸方》對本病的臨牀表現觀察尤爲詳細,指出“骨蒸……旦起體涼,日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食都無味……因茲漸漸瘦損,初著盜汗盜汗以後即寒熱往來寒熱往來以後即漸加咳,咳後面色白,兩頰見赤,如胭脂色,團團如錢許大。左臥即右出,脣口非常鮮赤。”《外臺祕要·灸骨蒸法圖四首》又說“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多者乃至五六”。系統描述了本病的典型症狀和發展經過及其兼證。迨近宋代,在前人認識到具有傳染特點的基礎上,復創“癆蟲”、“瘵蟲”之說,如《仁齋直指方》即提出“治瘵疾,殺瘵蟲”的論點。元·葛可久十藥神書》收載十方,爲治療肺癆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專著。《丹溪心法·勞瘵》倡“癆瘵主乎陰虛”之說,突出病理重點,確立了滋陰降火的治療大法。《醫學入門·勞瘵》指出“潮、汗、咳嗽、或見血,或遺精、泄分輕重,輕者六症間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六個主症。《醫學正傳·勞極》確立殺蟲與補虛的兩大治療原則。

6 肺癆病因病機

肺癆主要爲感染結核桿菌所致[5]中醫認爲是“癆蟲”隨呼吸侵入肺內所致[5]。現代醫學認爲肺癆的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個器官,尤以肺部多見[5]人體感染結核菌且僅在抵抗力低下時才發病[5]

慎柔五書》卷四:“肺癆熱,瘦損,有蟲在肺,令人咳逆氣喘。”

肺癆致病爲外因感染,或內傷體虛,氣血不足,陰精耗損。病變在肺,病性爲陰虛。多由稟賦不足感染瘵蟲,或常與肺癆患者接觸,始則肺陰受損,肺失所養;久則肺腎同病,陰虛火旺,爍傷肺絡。亦有肺病及脾,導致氣陰兩虛

概括歷代醫家認識,有關肺癆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爲外因感染,“瘵蟲”傷人;一爲內傷體虛,氣血不足,陰精耗損。病變主髒在肺,可累及脾腎,甚則傳遍五臟。病理性質主要在於陰虛[5]

6.1 感染“瘵蟲”

自晉代起即認識到本病具有傳染性,《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觀察到“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滅門”。同時還根據互相感染的情況,創立了“癆蟲”、“瘵蟲”之說,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癆瘵諸證》中明確指出:“諸證雖日不同,其根多有蟲。”明確指出瘵蟲傳染是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因直接接觸本病患者,“瘵蟲”侵入人體而成病,如問病弔喪,看護,骨肉親屬與患者朝夕相處,都是導致感染的條件。這種感性認識,已爲近百年來的發現所證實。[5]

6.2 正氣虛弱

先天稟賦不強,後天嗜慾無節,如酒色過度,青年早婚,憂思勞倦,或大病久病失於調治,如麻疹外感久咳、及胎產之後,耗傷氣津液正氣先虛,抗病力弱,而致“癆蟲”乘虛傷人。如《外臺祕要·灸骨蒸法圖》,突出“嬰孺之流,傳注更苦”,說明小兒發育未充,婦女胎產體弱者最易感染。《明醫雜著·癆瘵》認爲“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耗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古今醫統·癆瘵門》說:“凡人平素保養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慾多淫,苦不自覺,精血內耗,邪氣外乘”,並提出“氣虛血痿,最不可入癆瘵之門,弔喪問疾,衣服器皿中皆能乘虛而染觸”。指出青年早婚,攝生不當等導致正氣內虛,實是發病的重要內因。他如生活貧困,營養不良而致正虛,也是罹病的重要因素,如《理虛元鑑·虛症有六因》即曾指出“因境遇者……貧賤而窘迫難堪”是構成本病的原因之一。[5]

上述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可以互爲因果,但內因正虛是發病的主要關鍵,因正氣旺盛,感染後不一定發病,正氣不強則感染後易於致病,同時病情的輕重與內在正氣的強弱,也有重大關係。另一方面外因感染也是重要的致病條件,它既是耗傷人體氣血的直接原因,同時又是決定發病後反映病變發展規律,區別於他病的特殊因素。如《古今醫統·癆瘵門》即曾指出:“凡此諸蟲……著於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癆瘵之證。”

7 病理變化

[5]

“瘵蟲”侵犯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由於肺主呼吸,受氣於天,吸清呼濁,若肺臟本體虛弱,衛外功能不強,或因其它臟器病變耗傷肺氣,導致肺虛,則“瘵蟲”極易犯肺,侵蝕肺體,而致發病,《證治匯補·傳屍癆》曾說:“雖分五臟見症,然皆統歸於肺”,均明確突出病位主要在肺,因而在臨牀表現上,多見乾咳、咽燥、痰中帶血,以及喉瘡聲嘶肺系症狀。故瘵疾中以肺癆爲最常見。

由於臟腑之間有互相資生、制約的關係,因此在病理情況下,肺臟局部病變,也必然會影響其它臟器和整體,故有“其邪展轉,乘於五臟”之說。其中與脾腎兩髒的關係最爲密切,同時也可涉及心肝。

脾爲肺之母,肺虛耗奪脾氣自養則脾亦虛;脾虛不能化水谷爲精微上輸以養肺,則肺亦虛。終致肺脾同病,伴見疲乏、食少、便溏脾虛症狀

腎爲肺之子,肺虛腎失滋生之源,或腎虛相火灼金,上耗母氣,則可致肺腎兩虛,伴見骨蒸潮熱、男子失精、女子月經不調腎虛症狀,若肺虛不能制肝,腎虛不能養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見性急善努,脅肋掣痛等症,如肺虛心火乘客,腎虛水不濟火,還可伴見虛煩不寐盜汗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以演變發展至肺、脾、腎三髒同病。或因肺病及腎,腎虛不能納氣;或因脾虛及腎,脾不能化精以資腎,由後天而損及先天,甚則肺虛不能佐心治節血脈之運行,而致氣虛血瘀,出現氣短、喘急、心慌、脣紫、浮腫、肢冷等症。

在病理性質方面,基本以陰虛爲主,並可導致氣陰兩虛,甚則陰損及陽,因肺爲喜潤惡燥之髒,肺體受病,陰分先傷,故見陰虛肺燥之候,表現爲“陰虛者,十常八九,陽虛者,十之一二”(《醫門法律·虛勞門》),具體言之,由於病情有輕重之分,病變發展階段不同,涉及臟器不一,因此病理也有轉化演變。一般說來,初起肺體受損,肺陰受耗,肺失滋潤,表現肺陰虧損之候,繼則肺腎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陰虛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導致氣陰兩傷後期肺脾腎三髒交虧,陰損及陽,可趨於陰陽兩虛的嚴重局面。

8 肺癆症狀

本癆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熱盜汗、疲乏消瘦、兩顴潮紅等爲主症,後期可出現心悸息微面浮肢腫等危候[5]

肺癆的臨牀特點有咳嗽咳血潮熱盜汗四大主症。病情輕者,諸症未必悉具,重者則各種症狀大多俱呈,或先後相繼發生,或合併出現。發病多慢,常逐漸加重,但亦偶有急驟發病,很快惡化者。其證候表現和經過每不一致,一般初起病情多輕,微有咳嗽,疲乏無力,逐漸消瘦,食慾不振,偶或痰中挾有少量血絲,繼則咳嗽加劇,乾咳少痰,或痰多黃白不一,午後發熱,掌心尤甚,兩顴紅豔,脣紅,口乾多飲,或有形寒,時時咳血,甚則大量咯血盜汗失眠,胸部悶痛心煩易怒,男子夢遺失精,女子月經不調或停閉,如病重而未能及時治療,可發展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骨髓內消,發焦毛聳肌膚甲錯,音啞氣喘,面脣發紫,大便溏泄,肢體浮腫,以至出現危候。[5]

輕症:以咳嗽潮熱咯血盜汗等爲主症,以陰虛者多見。初起咳嗽不已,精神疲乏,食慾減退,形體日見消瘦胸中隱痛,時見痰中帶血;繼則咳嗽加劇,乾咳少痰,午後潮熱,兩顴發紅,盜汗,甚則咯血心煩失眠,男子遺精,女子經閉,舌質紅,脈細數。

重症:大肉削脫,聲音嘶啞,大便溏薄,面浮肢腫舌質光繹,脈微細者,乃陰陽兩虛之象。

9 類證鑑別

[5]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要略方論》均將肺癆歸屬於“虛勞”、“虛損”的範圍,揭示本病的發展,每可導致患者身體日益消瘦,體虛不復,形成勞損。但肺癆具有傳染特點,是一個獨立的慢性傳染性疾病,虛勞病內傷虧損,是多種慢性疾病虛損證候的總稱,肺癆病位主要在肺,不同於虛勞五臟並重,以腎爲主;肺癆的病理主在陰虛,不同於虛勞陰陽爲綱,但合而言之,肺癆後期表現同於虛勞重證者,也可按照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的原則施治。

肺癆肺痿兩者也有一定的聯繫和區別。肺痿是肺部多種慢性疾患後期轉歸而成,如肺癰肺癆久嗽等導致肺葉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臨牀上是以咳吐濁唾涎沫爲主證。而肺癆是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爲特徵,《外臺祕要·傳屍方》即曾指出:“傳屍之疾……氣急咳者名曰肺痿。”提示肺癆後期可以轉成肺痿,但必須明確,肺癆並不等於就是肺痿,兩者有因果的關係。

10 肺癆辨證治療

肺癆辨證,當前有按病理屬性,從陰陽分型者,有按臟腑病機,從肺、脾、腎分型者,有按病情輕重,從初、中、末病期分型者,一般多按病理屬性,結合臟腑病機進行分證。區別陰虛陰虛火旺氣虛的不同,掌握肺與脾、腎的關係。臨牀總以肺陰虧損爲多見,如進一步演變發展,則表現爲陰虛火旺,或氣陰耗傷,甚至陰陽兩虛。病位主要在肺。肺陰虛爲主的,常易及腎,並可涉及心肝,而致陰虛火旺肺氣亦虛的,常易及脾,而致氣陰耗傷,久延症重,由氣虛而致陽虛,則可病損及腎,表現陰陽兩虛之候。同時還當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輕重及其病理特點,結合其它兼症,辨其證候所屬。[5]

治療當以補虛培元和治癆殺蟲爲原則,根據體質強弱分別主次,但尤需重視補虛培元,增強正氣,以提高抗病能力。調補臟器重點在肺,並應注意臟腑整體關係,同時補益脾腎。治療大法應根據“主乎陰虛”的病理特點,以滋陰爲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併氣虛陽虛見症者,則當同時兼顧。殺蟲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如《醫學正傳·勞極》即提出“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一則補其虛,以復其真元”的兩大治則[5]

臨證必須重視補脾助肺的治法,以助生化之源,不但肺脾氣虛者用之,即使陰虛,亦當在甘寒滋陰的同時,兼伍甘淡實脾之藥,如橘白谷芽山藥、於術、扁豆等,幫助脾胃對滋陰藥的運化吸收,以免純陰滋膩礙脾,但用藥不宜辛燥,以防耗氣劫液動血。對虛中夾實的特殊情況,要掌握補虛不忘治實的要求,凡陰虛火旺,灼津爲痰,痰熱內鬱者,當在滋陰的同時清化痰熱,氣虛不能化津,痰濁內生者,當在補益肺脾之氣的同時,宣化痰溼,咳血瘀阻肺絡,內有蓄瘀者,又當祛瘀止血。因陰虛肺弱,外邪易於乘虛而入,如患感冒外感症,應急於益肺祛邪。

由於本病雖具火旺之症,但本質在於陰虛,故當以甘寒養陰爲主,適當佐以清火,即使肺火、痰熱明顯的,亦只宜暫予清肺火化痰熱,中病即止,不可過量或久用苦寒之品,以免苦燥傷陰,寒涼敗胃傷脾。

10.1 辨證要點

10.1.1 辨病變臟腑

常見咳嗽咯痰咳血胸痛症狀,病變主要在肺;若兼納少、腹脹便溏、肢倦,則病及於脾;如有腰膝痠軟遺精五更泄瀉、女子閉經等症,病及於腎;見心煩易怒、失眠心悸,則病及心肝。

10.1.2 氣血陰陽虧虛

咳嗽咳血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爲主,屬陰虛;病變日

久出現咳嗽無力,氣短聲怯自汗怕冷,舌質轉淡,屬陰傷及氣、氣陰兩傷;若進一步發展,兼有喘息少氣,血色黯淡,形寒肢冷,脈虛大無力,則屬氣虛及陽、陰陽兩虛

10.1.3 辨夾火、夾痰、夾瘀

發熱明顯,午後更著,骨蒸顴紅五心煩熱心煩口渴,苔黃脈數,多爲夾火;痰吐黃稠量多,爲兼夾痰熱;咳嗽痰多,稀薄色白,或起泡沫,爲溼痰、寒痰;如見脣紫心慌,女子閉經舌質紫黯,爲病久,血脈瘀滯。

10.2 肺陰虧損/肺陰虛證

肺癆·肺陰虛證(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lung yin deficiency[5])是指肺陰不足,以乾咳,咳聲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帶血絲或血點,色鮮紅,胸部隱隱悶痛,午後手足心熱皮膚幹灼,口乾咽燥,或有輕微盜汗舌邊尖紅,苔薄,脈細或兼數等爲常見症的肺癆證候[5]

10.2.1 肺陰虧損型肺癆症狀

乾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有時帶血,如絲如點,色鮮紅,午後手足心熱皮膚幹灼,或有少量盜汗口乾咽燥,疲倦乏力,納食不香,胸部隱隱悶痛,苔薄,邊尖質紅,脈細或兼數[5][6][7]

10.2.2 證候分析

陰虛肺燥,肺失滋潤,故乾咳痰少。肺損絡傷,則痰中時夾血絲、血點,而胸悶隱痛陰虛內熱,可見手心皮膚灼熱肺陰耗傷,故口乾咽燥。苔薄質紅,脈細或兼數俱屬陰虛之候。[7]

10.2.3 治法

滋陰潤肺[7]

10.2.4 方藥治療肺陰虧損型肺癆

月華丸[備註]月華丸(《醫學心悟》):天冬麥冬生地黃熟地黃山藥百部沙蔘川貝母茯苓阿膠三七獺肝、白菊花桑葉加減。本方功能補虛殺蟲滋陰鎮咳,化痰止血。藥用沙蔘麥冬天冬、生地、熟地滋陰潤肺;百部獺肝川貝潤肺止嗽,兼能殺蟲阿膠三七止血和營之功;茯苓山藥健脾補氣,以資生化之源。另再可加玉竹百合羊乳滋補肺陰白芨補肺生肌止血痰中血絲可加仙鶴草藕節白茅根(花)、蛤粉炒阿膠等和絡止血。低熱可酌加銀柴胡功勞葉地骨皮青蒿清熱除蒸。並可另服瓊玉膏[備註]瓊玉膏(《洪氏集驗方》):生地黃汁、茯苓人蔘白蜜滋陰潤肺。[7]

10.2.5 鍼灸治療肺陰虧損型肺癆

[7]

治法滋陰潤肺,殺蟲止咳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太淵肺俞中府膏肓足三裏三陰交太溪

隨證配穴咳嗽痰多者,加尺澤咯血者,加孔最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肺俞膏肓可加灸。

方義:中府肺俞爲俞募配穴,更配太淵及主治諸虛百損的要穴膏肓滋陰潤肺。足三裏三陰交健運中州扶正祛邪太溪補腎陰,滋水潤肺。

10.2.6 肺陰虧損型肺癆食療方法

10.2.6.1 推薦食材

麥冬百合銀耳貝母蜂蜜黃精山藥、鴨、梨等[7]

10.2.6.2 推薦食療

[7]

1.銀耳粥(《劉涓子鬼遺方》):銀耳10g,粳米100g,大棗5枚。將銀耳洗淨,泡4小時,粳米大棗先下鍋,水沸後加銀耳及適量冰糖同煮成粥。每日2次,7天爲1個療程。

2.麥冬粥(《食鑑本草》):麥冬20g,粳米100g。先將麥冬取汁液,與粳米一同煮粥。

每日1次,7天爲1個療程。

3.海蔘鴨羹(《調疾飲食辨》):鴨脯肉250g,水發海蔘250g,黃酒食鹽各適量。將鴨肉沖洗乾淨,細切備用;海蔘沖洗乾淨,細切備用。將鴨肉海蔘放入鍋中,加清水黃酒食鹽,小火煮作羹。每日2次,10天爲1個療程。

10.3 陰虛火旺

肺癆·陰虛火旺證(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7])是指陰精虧損,虛火亢旺,以咳嗆氣急,咯血,痰少黏白或黃,口乾咽燥,午後顴紅潮熱骨蒸盜汗形體消瘦,口鼻乾燥舌邊尖紅,苔薄,脈弦細數等爲常見症的肺癆證候[7]

10.3.1 陰虛火旺肺癆症狀

咳嗆氣急,痰少質粘,或吐稠黃多量之痰,時時咯血,血色鮮紅,午後潮熱骨蒸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量多,口渴口乾咽燥,心煩失眠,性急善怒胸脅掣痛,男子可見遺精,女子月經不調形體日漸消瘦舌質紅絳而幹,苔薄黃或剝,脈細數。[7][7][7]

10.3.2 證候分析

腎陰傷,水虧火旺[7]

肺病及腎,肺腎陰傷,虛火內灼,煉津成痰,故咳嗆氣急,痰粘或質稠色黃。虛火傷血絡,可致咯血反覆發作,水虧火旺潮熱骨蒸,營陰外泄故夜臥盜汗,肝肺絡脈不和,乃致胸脅掣痛,心肝火炎,故心煩失眠,善努。相火偏旺則夢遺失精。衝任失養故月經不調陰精耗傷以致形體日瘦。舌絳苔黃或剝,脈細數顯系陰虛燥熱內盛之象。[7]

10.3.3 治法

滋陰降火[7][7]

10.3.4 方藥治療陰虛火旺肺癆

百合固金丸[備註]百合固金丸(《醫方集解》引趙蕺庵方):生地黃熟地黃麥冬貝母百合當歸、炒芍藥甘草玄蔘桔梗秦艽鱉甲散[備註]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鑑》):地骨皮柴胡秦艽知母當歸鱉甲青蒿烏梅加減。方中百合麥冬玄蔘、生地、熟地滋陰潤肺生津鱉甲知母滋陰清熱秦艽柴胡(用銀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熱除蒸川貝母百合補肺止咳。另可加白芨百部補肺止血殺蟲龜版阿膠五味子滋腎養陰。如咳嗽痰粘或色黃量多者酌加桑白皮馬兜鈴魚腥草等清化痰熱,咳血不止可加丹皮、山梔、紫珠草、大黃炭、煅人中白涼血止血,血出紫黯成塊,伴胸痛可加三七血餘炭花蕊石、廣鬱金等化瘀和絡止血盜汗甚者可加烏梅、煅龍骨、癟桃幹、煅牡蠣麻黃根浮小麥等斂營止汗,失音或聲音嘶啞可加訶子鳳凰衣、胡桃肉、白蜜以調肺腎、通音聲。[7]

10.3.5 鍼灸治療陰虛火旺肺癆

[7]

治法滋陰降火,退熱斂汗。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太淵肺俞中府魚際孔最陰郄太溪

隨證配穴:便幹者,加支溝照海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可加灸。

方義:中府肺俞爲俞募配穴,更配太淵及主治諸虛百損的要穴膏肓滋陰潤肺。太溪補腎陰,滋水潤肺。魚際手太陰滎穴,可清虛熱,治骨蒸孔最手太陰郄穴,可清熱涼血咯血陰郄益陰斂汗的要穴

10.3.6 陰虛火旺肺癆的飲食療

10.3.6.1 推薦食材

百合麥冬阿膠薺菜、藕、甲魚冬蟲夏草[7]

10.3.6.2 推薦食療

[7]

1.冬蟲夏草粥(《中國藥粥譜》):冬蟲夏草10g,瘦豬肉薄片50g,小米100g。先將冬蟲夏草用布包好,與小米豬肉片同時放入砂罐內,加水煮至粥熟時,調味即成。每日1劑,分次喝粥喫肉。

2.鱉甲燉雞(《嘉裙本草》):鱉甲1只,母雞1只,黃酒、蔥、姜、食鹽各適量。先將鱉甲放入鍋中燉1小時後,再下母雞,待雞肉熟爛後即可出鍋,可依據個人口味加適量調料。分次食用。

3.清蒸鰻魚(《太平聖惠方》):鰻魚1條,大蒜瓣、蔥、姜、料酒各適量。將新鮮鰻魚1條剖開去腸肚,颳去鱗,去腮,洗淨濾幹水分,用適量鹽塗抹全身和內腹,將大蒜瓣、蔥、姜放魚上,加入料酒,置鍋中蒸熟即可。每日或隔日1劑。

10.4 氣陰耗傷/氣陰兩虛

肺癆·氣陰兩虛證(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7])是指元氣不足,陰津虧損,以咳嗽氣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午後潮熱自汗盜汗,或食少腹脹便溏短氣聲低,面色晄白,舌紅嫩,苔薄,脈弱數等爲常見症的肺癆證候[7]

10.4.1 氣陰耗傷型肺癆症狀

咳嗽無力,氣短聲低,咳痰清稀白色,量較多,痰中偶或夾血,血色淡紅,午後潮熱,熱勢一般不劇,面色㿠白顴紅,畏風、怕冷,神疲乏力自汗盜汗可並見,或食少腹脹便溏舌質嫩紅,邊有齒印,苔薄,脈細弱而數。[7][7][7]

10.4.2 證候分析

傷氣耗,肺脾兩虛[7]

肺脾同病,陰傷氣耗,清肅失司,肺不主氣而爲咳,氣不化津而成痰,肺虛絡損則痰中央血,氣虛不能衛外,陽陷入陰,故見氣身熱、怕風、自汗陰虛則內熱盜汗脾虛不健則食少、便溏氣陰兩傷面白顴紅舌質嫩紅、脈細弱而數.舌脈爲氣陰兩虛之象。[7][7]

10.4.3 治法

益氣養陰[7][7]

10.4.4 方藥治療肺陰耗傷型肺癆

保真湯[備註]保真湯(《十藥神書》):人蔘黃芪白朮甘草、赤白茯苓五味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赤芍藥白芍藥柴胡厚朴地骨皮黃柏知母、蓮心、陳皮、姜、棗加減。本方功能補氣養陰,兼清虛熱。藥用黨蔘太子參黃芪白朮茯苓炙甘草補益肺脾之氣;天冬麥冬、生地、熟地、當歸白芍以育陰養榮,填補精血地骨皮黃柏知母滋陰退熱。並可加白芨百部以補肺殺蟲咳嗽痰稀,可加紫菀、款冬、蘇子等溫潤止嗽。夾有溼痰症狀者,可配半夏陳皮茯苓咳血可酌加阿膠仙鶴草三七配合補氣藥共奏益氣攝血之功。骨蒸盜汗者可加鱉甲牡蠣烏梅銀柴胡補陰配陽,清熱除蒸。如便溏腹脹、食少等脾虛症狀明顯者,應酌加扁豆苡仁橘白、建蓮肉等甘淡健脾。忌用地黃麥冬阿膠等滋膩之品。[7]

10.4.5 鍼灸治療肺陰耗傷型肺癆

[7]

治法益氣養陰健脾和中。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太淵肺俞膏肓三陰交足三裏膻中

隨證配穴:食慾不振者,加胃俞脾俞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酌加灸。

方義:肺俞太淵及主治諸虛百損的要穴膏肓滋陰潤肺。足三裏三陰交健運中州扶正祛邪太溪補腎陰,滋水潤肺。膻中調補肺氣

10.4.6 肺陰耗傷型肺癆的飲食療

10.4.6.1 推薦食材

黃芪白朮山藥地黃烏骨雞大棗柿餅鴿蛋[7]

10.4.6.2 推薦食療

[7]

1.瓊玉膏(《丹溪心法》):生曬參1250g,白茯苓500g碎成粉末,白沙蜜5000g濾過,生地黃8000g,上四味合併一起拌勻,裝入罐內,封口;再用大鋁鍋一口,盛裝淨水,再將裝藥瓷瓶放人鋁鍋內,隔水煮熬。先用武火,後用文火,燉熬5天即成。每天展起空腹服用,或以白湯或酒送服,每次1湯匙。

2.人蔘銀耳湯(《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人蔘5g,銀耳10g,冰糖10g。先將銀耳溫水發脹,人蔘切片,與冰糖同時人鍋,加水適量,小火煎煮2小時以上即成。每日早晚空腹服食,10天爲1個療程。

3.人蔘粳米粥(《食鑑本草》):白參末3g(或黨蔘末20g),冰糖10g,粳米100g。將粳米淘洗乾淨,加水適量,大火煮熟後改小火煮成稠粥,加入白參末、冰糖,再煮2~3分鐘即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用,10天爲1個療程。

10.5 陰陽兩虛

肺癆·陰陽兩虛證(lung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7])是指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肺脾腎三髒同病,以潮熱不休,形寒肢冷,自汗盜汗並見,面浮肢腫大肉盡脫,心慌氣怯口脣紫暗,咳逆喘息少氣不續,動則更甚,痰呈泡沫狀,或夾暗淡色血液,或口舌生瘡,或五更泄瀉,男子滑精陽痿,女子經經閉舌光剝少津而淡或呈紫暗,脈微細數或虛大無力等爲常見症的肺癆證候[7]

10.5.1 陰陽兩虛肺癆症狀

咳逆喘息少氣咳痰色白有沫,痰中或見夾血,血色暗淡,潮熱形寒自汗盜汗聲嘶失音形體消瘦面浮肢腫心慌,脣紫,肢冷,五更腹瀉,口舌生糜,大肉盡脫,男子滑精陽痿,女子經少、經閉舌光質紅少津,或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苔黃而剝,脈微細而數,或虛大無力。[7][7][7]

10.5.2 證候分析

陰傷及陽,精氣虛竭,肺、脾、腎俱損[7]

肺癆日久不愈,陰傷及陽,則陰陽俱虛、肺脾腎三髒並損,肺虛氣逆喘咳,聲道失潤,金碎不鳴而聲嘶。脾腎兩虛,溫運失常,故見面浮肢腫喘息形寒腎泄。病及於心,乃致心慌,脣紫,虛火上炎則口舌生糜。衛虛則形寒自汗。陰傷則潮熱盜汗精氣虛竭,無以充養形體,資助衝任之化源。故女子經少或經閉大肉盡脫。命門火衰故男子滑精陽痿舌光質紅少津,或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脈微細數、虛大,俱系陰陽交虧之候。[7][7]

10.5.3 治法

滋陰補陽[7][7]

10.5.4 方藥治療陰陽兩虛肺癆

補天大造丸[備註]補天大造丸(《醫學心悟》):人蔘白朮當歸、棗仁、炙黃芪遠志白芍山藥茯苓、杞子、紫河車龜版鹿角大熟加減。本方功能溫養精氣,培補陰陽。藥取人蔘黃芪山藥補肺脾之氣;杞子、龜版可育陰精鹿角紫河車以助陽氣地黃可滋腎陰。另可酌加麥冬阿膠五味子當歸白芍滋養肺腎。由於陰陽兩虛證是氣陰耗傷的進一步發展,故可參照上證。但病損日久,必下損及腎,病情深重,當注意溫養精氣,以培根本。若腎虛氣逆喘息可配冬蟲夏草訶子鐘乳石等攝納腎氣心慌可加紫石英丹蔘合方中遠志鎮心寧神;五更腎瀉者,則當伍入煨肉豆蔻補骨脂以補火煖土,忌投地黃阿膠等滋膩之品。[7]

10.5.5 鍼灸陰陽兩虛肺癆

[7]

治法滋陰補陽培土固本。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太淵肺俞膏肓腎俞關元太溪足三裏

隨證配穴氣喘者,加膻中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酌加灸。

方義:方中太淵肺俞足三裏太溪膏肓已如前述。取腎俞關元以加強培元補腎、扶正固本之功。

10.5.6 陰陽兩虛肺癆的飲食療

10.5.6.1 推薦食材

人蔘黃芪海蔘枸杞子鹿角膠冬蟲夏草阿膠龜甲[7]

10.5.6.2 推薦食療

[7]

1.紫河車燉雞:冬蟲夏草5g,仔雞1只(約500g),生薑蔥白、鹽各適量。將冬蟲夏草研成細粉,仔雞宰殺後洗淨,把鹽抹在雞身上,加水1000mL,置大火燒沸,用小火燉至雞熟,再加入冬蟲夏草粉、姜、蔥,燉煮40分鐘。當菜佐餐,10天爲1個療程。

2.鹿膠粥(《癯仙活人方》):鹿角膠10g,粳米60g。先將粳米人鍋,加水500mL,煮20分鐘後入鹿角粉,另加少許食鹽,同煮爲粥。每日2次,7天爲1個療程。

3.海蔘粥(《老老恆言》):海蔘30g,粳米100g,姜、蔥、鹽各適量。先將海蔘浸透發

好,剖洗乾淨,入沸水焯一下,撈出切成片。粳米洗淨,加水適量,與海蔘片同煮爲粥,待熟時放入適量姜、蔥、鹽調味。每日2次。

11 肺癆的其他療法

11.1 對症治療

辨證治療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主症配合以下方法治療。

11.1.1 咳嗽

用潤肺寧嗽法。方取海藏紫菀[283]加味百花膏[132],偏於氣虛者予補肺湯[194]

11.1.2 咳血咯血

用補絡止血法。方取白芨枇杷[119]補絡補管湯,有瘀象者應祛瘀止血,配花蕊石、廣鬱金血餘炭,另吞三七粉。

11.1.3 潮熱骨蒸

清熱除蒸法。方取柴胡清骨散[280],如屬氣虛勞熱,則當合入甘溫除熱之意,用黃芪鱉甲散[316]固衛助陽,清熱養陰

11.1.4 盜汗自汗

用和營斂汗法,方取當歸六黃湯[153]氣虛明顯者,可用牡蠣散[196]玉屏風散[86]補氣實表,固衛止汗。

11.1.5 泄瀉

培土生金法以補脾助肺。方取參苓白朮散[225]

11.1.6 遺精月經不調

用滋腎保肺法以資化源。方取大補元煎[25]加減。男子遺精酌加煅龍骨、煅牡蠣金櫻子芡實蓮鬚魚鰾膠固腎澀精,女子月經不調,合入芍藥丹蔘丹皮益母草調其衝任。

11.2 治療肺癆單方驗方

11.2.1 白芨散《南京中醫學院附院方》

白芨百部牡蠣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症狀嚴重,百部加倍,每服3~5克,一日二至三次。

11.2.2 斷龜片

攝龜,俗名克蛇龜,燒炭,研粉軋片,每片0.5克,每服四片,每日三次。

11.2.3 羊膽

烘乾,研粉,裝膠囊,每服一粒,一日三次。

11.2.4 葎草合劑

葎草1500克,百部白芨各500克,夏枯草250克,糖2000克,反覆加水蒸鎦濃縮至5000克,每天50毫升,分三次服。

11.3 肺癆外治法

淨靈脂、白芥子各15克,生甘草6克研末,大蒜泥15克同搗勻,入醋少量,攤紗布上,敷頸椎至腰椎夾脊旁開1寸半,約1~2小時皮膚灼熱感去之。七日一次。(理瀹駢文原方有白鴿糞15克,麝香0.3克)

11.4 霧化吸入

大蒜30~35克搗碎,放入裝置器內,通過霧化吸入,每週二次,每次30~60分鐘。3個月爲一療程。

11.5 體針

太淵肺俞、膏盲、膈俞膽俞足三裏三陰交等穴爲主[7]。背部穴可用灸法[7]咳嗽痰多加脾俞豐隆潮熱魚際大椎咯血孔最魚際膈俞盜汗陰郄後溪[7]

11.6 耳針

耳針:肺、脾、腎、內分泌神門等穴爲主,輕刺激,隔日1次[7]。也可用少量抗結核藥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區,局部隆起約黃豆大小[7]。兩耳交替注射[7]。10日爲1療程。療程間隔約1周[7]

11.7 穴位注射法

選穴:參照體針穴位

方法:選用鏈黴素,先做過敏試驗。將鏈黴素0.2g用生理鹽水稀釋至4ml,每次選4穴,每穴lml,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11.8 穴位貼敷法

選穴:肺俞 膏肓 結核穴 百勞

方法:白鴿糞五靈脂白芥子大蒜、酯化麝香等組成肺癆膏,取綠豆大放於約2×2cm橡皮膏中心,貼敷穴位上。每次選1對穴位,貼30~60min取下,有水泡者可挑破,塗龍膽紫

11.9 艾灸肺癆

[8]

11.9.1 灸法

取穴膏肓足三裏三陰交穴。

灸法:採用艾卷灸法,將一片0.3cm厚的薑片放置

膏肓穴,用艾卷點燃施灸,足三裏三陰交二穴直接用艾卷灸,每次每穴灸5~10分鐘,10日爲1個療程。

11.9.2 灸法

取穴

①組:神闕關元足三裏三陰交穴;

②組: 膻中中脘天樞氣海曲池列缺血海陰陵泉穴;

③組:大椎定喘風門肺俞心俞膏肓承山穴。

灸法:選1組穴位,用艾卷溫和灸,每穴10分鐘左右;也可用艾炷灸,每穴5~7壯,局部皮膚紅潤時就停止,每日或隔日1次,15~20次爲1個療程。

11.9.3 灸法

取穴尺澤肺俞膏肓大椎三陰交太溪穴。

配穴潮熱者加魚際勞宮穴;盜汗者加陰郄復溜咯血者加中府孔最膈俞穴;遺精者加志室關元穴;經閉者加血海地機穴。

灸法:採用艾卷灸法。每次灸15分鐘,皮膚潮紅時

就停止。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療程間隔3日。

11.9.4 灸法

取穴肺俞膏肓太淵陰郄穴。

灸法:採用艾條懸灸,每穴5~10分鐘,直到所灸部位皮膚有紅暈瘢痕出現時停止。每日1次。

12 肺癆患者的飲食宜忌

肺結核爲慢性消耗性疾病,宜食補益形體的食物,主要在於增強體質,增強抗感染能力[8]

肺癆患者宜多喫豬羊肺等臟器[8]

肺癆患者宜食肉、蛋、豆、乳製品及具有祛痰潤燥生津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8]

肺癆患者溫熱香燥、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刺激氣管,加重咳嗽,誘發咯血[8]

肺癆患者限食生冷之品,例如雪糕、冷飲等[8]

肺癆患者忌食過甜、過鹹食物[8]

13 肺癆的預後

預後好壞則與體質強弱,病情輕重,治療遲早有很大關係,如《肘後備急方·治屍注鬼注方》說:“覺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明醫雜著·勞瘵》說:“此病治之於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牀,脈沉伏細數,則難治矣。”提出早期治療的重要性。[8]

一般而言,凡病情輕淺,爲時短暫,早期治療者,均可獲康復,若治療不及時,遷延日久,全身虛弱症狀明顯,表現極度消瘦肌膚甲錯,喉嗆聲啞久瀉不能自制,內熱不退,汗出如水,咯血淺紅色,喘息短氣,口如魚口面浮足腫,面色青晦,脈小數疾者,俱屬難治的惡候。[8]

14 肺癆的預防

歷代醫家一貫強調肺癆注意防重於治,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癆仙方,就主張病者死後將屍體火化,防其傳染旁人,以至滅門。《古今醫統大全》指出:氣虛飢餓忌接近,以免在弔喪問疾時乘虛染觸。並對家屬、醫生提出保健預防措施和藥物消毒方法,要求在接觸患者時,須要飲食適宜,不可飢餓,體若虛時,可服補藥,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黃擦鼻。只要平素保養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認爲增強正氣是防止傳染的重要措施。[8]

既病之後,不但要耐心治療,更應重視攝生,戒酒色,節起居,禁惱怒,息妄想,慎寒溫,適當進行體療鍛鍊,如太極拳氣功等。加強食養,可喫甲魚、團魚、雌雞、老鴨、牛羊乳蜂蜜,或常食豬羊肺以髒補髒,以及白木耳百合山藥、梨、藕、枇杷之類,以補肺潤燥生津。忌辛辣刺激動火燥液之物,如辣椒、蔥、姜等。[8]

15 文獻摘錄

外臺祕要·傳屍方》:“大都此病相剋而生,先內傳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死訖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屍,亦名轉註。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曰殗殜,氣急欬者,名曰肺痿疾,骨髓中熱,稱爲骨蒸,內傳五臟,名曰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

《嚴氏濟生方·勞瘵論治》:“夫勞瘵一證,爲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傳變不一,積年疰易,甚至滅門,可勝嘆哉!大抵合而言之,曰傳屍,別而言之,日骨蒸、苑滯、復連、屍疰、勞疰、蠱疰、毒疰、熱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

明醫雜著·勞瘵》:“男子二十前後,色慾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最重難治,輕者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亦無用也,此病治之於早則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牀,脈沉伏細數,則難爲矣。”

1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8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49.
  5.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6-82.
  6.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1-52.
  7. ^ [7]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40-43.
  8. ^ [8]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