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辭典》:佛手柑
2.1 出處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
Fó Shǒu Gān
2.3 別名
佛手(《中饋錄)),佛手香櫞(《閩書》),蜜筩柑(《黔書》),蜜羅柑(《古州雜記》),福壽柑(《民間常用草藥彙編》),五指柑(曠西中藥志》)。
2.4 來源
爲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實。秋季果實呈淺綠色或稍帶黃色時採收。摘下後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發,縱切5~10毫米厚的薄片,曬乾或陰乾,或以低溫烘乾,密閉貯存,防止香氣散失。
2.5 原形態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米。枝上有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長橢四形或矩圓形,長8~15釐米,寬3.5~6.5釐米,先端圓鈍,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無翼,圓錐花序或爲腋生的花束;雄花較多,叢生,直徑3~4釐米,萼杯狀,先端5裂;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以上;雌花子房上部漸狹,10~13室,花柱有時宿存。柑果卵形或矩圓形,長10~25釐米,頂端分裂如拳,或張開如指,外皮鮮黃色,有乳狀突起,無肉瓤與種子。花期夏季。
2.6 生境分佈
栽培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浙扛、安徽等地。
2.7 性狀
①鮮佛手
下部圓形,近柄處略窄,有殘留果柄或柄痕。上部分枝,爲圓柱形,如手指狀,屈伸不一,長短參差,一般長12~16釐米,頂端稍尖或扭曲,外皮橙黃色或綠褐色,有縱橫不整的深皺,及稀疏的疣狀突起,較平坦的地方可見到細密的窩點,皮厚1.5~4毫米許,內面果肉類白色或黃白色,中心有兩條縱行筋絡狀條紋,直達頂端,質較軟而韌,氣芳香,味酸苦。
②佛手片
㈠川佛手,片小質厚,不平整,質較堅,易折斷,長4~6釐米,寬約3釐米,綠邊白肉,稍有黃色花紋,氣清香,濃郁。㈡廣佛手,片大質薄,多皺,長6~10釐米,寬3~6釐米,厚1~2毫米,黃邊白肉,花紋明顯,氣味較淡薄。以片大、綠皮白肉、香氣濃厚者爲佳。
主產四川、廣東。此外,福建、浙江、安徽、雲南等地亦產。
2.8 化學成份
乾的果實中含檸檬油素0.007%;還含痕量的香葉木甙和橙皮甙。
2.9 藥理作用
醇提物對離體大鼠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兔、貓在體腸管亦有同樣結果,對乙酰膽鹼引起兔十二指腸痙攣有顯着的解痙作用,而對氯化鋇引起者,效力較差,故認爲其抑制作用與膽鹼能神經有關。貓靜脈注射,還有抑制心臟和降壓作用。高濃度醇浸物靜脈注射(1.5毫升/公斤),能迅速緩解氨甲酰膽鹼所致胃和膽囊的張力增加。抑制平滑肌之成分,並非揮發油。
2.10 炮製
揀去雜質,用水噴潤後,切碎,曬乾。
2.11 性味
辛苦酸,溫。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甘微辛。"
2.12 歸經
入肝、胃經。
①《滇南本草》:"入肝、胃二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胃三經。"
2.13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補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
④《本草再新》:"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症瘕瘰癧。"
⑤《隨息居飲食譜》:"醒胃豁痰,辟惡,解酲,消食止痛。"
2.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3錢;或泡茶。
2.15 注意
2.16 附方
②治鼓脹發腫:香櫞去瓤四兩,人中白三兩。共爲末,空腹白湯下。(《嶺南採藥錄》)
③治婦女白帶:佛手五錢至一兩,豬小腸一尺。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2.17 臨牀應用
治療小兒傳染性肝炎:1~3歲每日取陳佛手10~15克,3~5歲15~20克,5~7歲20~25克,7~10歲30克;加敗醬草每日每歲1克,10歲以上每2歲增加1克,水煎10~15分鐘,分3次服。7~10天爲一療程。治療64例,平均4~5天黃疸消失,精神及食慾轉佳。
2.18 摘錄
《*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