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腹哀 | ||
---|---|---|---|
漢語拼音 | Fuai | ||
羅馬拼音 | Fuai | ||
美國英譯名 | Sorrow Belly | ||
各國代號 | 中國 | SP16 | |
日本 | 16 | ||
法國 | 莫蘭特氏 | RP16 | |
富耶氏 | RP16 | ||
德國 | MP16 | ||
英國 | Sp16 | ||
美國 | Sp16 |
腹哀爲經穴名(Fùāi SP16)[1]。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1]。別名腸哀、腸屈。腹哀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1]。腹即腹部,哀即傷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種傷痛,故名腹哀[1]。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祕,消化不良,飲食不化,大便膿血,瀉痢無度,胃痙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或減少,細菌性痢疾,繞臍痛,腸出血,腹中疼痛等。
7 穴名解
腹,腹腔,也是重複和富有之意,乃肚之總稱。哀,悲鳴,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爲太陰之象,必須珍視愛護,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針梅花詩鈔》腹哀條:“腹哀穴在腹無哀。”即指此雙重含義。[2]
腹鳴,即腸鳴也。人有哀泣,則氣息頓促,且時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極時,常曰“柔腸百結”,或曰“令人腸斷”,均是因哀及腸,腸動而腹振,皆哀氣之所致也。穴當腹部,主治腹痛腸鳴,猶如腹部發由哀鳴的聲音,因而名之。[2]
8 所屬部位
腹[3]
9 腹哀穴定位
標準定位:腹哀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4][5]。
腹哀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仰臥取穴[5]。
另說腹哀在大橫上2寸(《備急千金要方》);大橫上3.5寸(《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大橫上4寸(《鍼灸集成》);腹正線旁開4寸(《針方六集》);旁開4.5寸(《鍼灸資生經》)。
腹哀穴的位置
11 腹哀穴穴位解剖
腹哀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8、9、10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一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後,穿經其深面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3 腹哀穴主治病證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瀉,痢疾,便祕,消化不良,飲食不化,大便膿血,瀉痢無度,胃痙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或減少,細菌性痢疾,繞臍痛,腸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主治脾胃、腸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飲食不化、大便膿血、瀉痢無度、便祕等[8]。
18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3.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8.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3.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