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適應症
腹部外傷剖腹探查術適用於:
1.病人有內出血甚或已有出血性休克的表現,腹腔穿刺有不凝血液者。
2.有腹膜炎症狀,腹腔穿刺有胃腸道內容物,或X線檢查有氣腹者。
3.診斷不明確,但經觀察病情無好轉,甚而加重者。
4.爲開放傷做腹壁清創時,發現傷口與腹腔相通者。
6.從彈道方向或子彈(彈片)存留位置,判斷爲涉及腹腔的貫通傷或盲管傷者。
7 術前準備
1.抗休克 快速輸液和輸血,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和低血容量。輸液途徑最好選用上肢靜脈,因爲若有下腔靜脈系統的血管損傷,下肢靜脈輸液有加重內出血的可能。一般爭取在病情改善、收縮期血壓達90mmHg後開始手術。但若經快速輸血1000ml以上休克無好轉,或好轉後又迅速惡化,說明有嚴重的內出血存在,應立即開腹,邊抗休克邊進行手術,切不可因抗休克而延誤手術時機。
9 關於腹部的切口與縫合
做腹部手術時,先要考慮腹壁切口的位置及其走行方向。理想的切口,應能充分顯露手術野,使手術順利進行,並可避免產生一些術後併發症。簡言之,良好的腹部切口應滿足三個要求:易達性(accessibility),可延長性(extensibility)及安全性(security)。
腹壁具有保護和支持腹內臟器、參與呼吸和軀幹運動及產生腹壓以利於咳嗽、排便等功能。腹前壁平整且富於彈性,開腹後容易獲得較大範圍的顯露,絕大部分手術均通過腹前壁進行。
腹壁的上界爲胸骨劍突、肋弓下緣、第11肋和第12肋下緣;下界爲恥骨聯合、腹股溝韌帶和髂嵴;側界是腋後線,與腹後壁相接。
腹壁的重要表面標誌有劍突、肋弓、腹白線、臍、髂嵴、恥骨聯合和腹股溝韌帶。在確定腹部切口的位置和方向時,必須利用這些標誌,才能表達清楚。
腹前壁由淺及深由6層組織構成。第1層爲皮膚。其皮紋方向大致爲橫行。第2層爲皮下組織。在下腹部,皮下組織又可明顯分爲兩層,淺層爲脂肪層,深層爲纖維層。第3層爲肌層(圖1.4.2-0-1),分爲兩組。在兩側者爲3層扁平肌,由淺及深有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其纖維方向,前者由外上走向內下方,中者由外下走向內上方,後者爲橫行走向。此3肌的外側部分爲肌纖維,內側部分爲腱膜;腱膜部分約佔全肌的1/3。開腹時,如循3肌纖維方向進行分離,便可減少損傷,又便於操作。在中間者爲腹直肌,被腱鞘包繞,鞘分前後兩層。腹直肌後鞘在臍與恥骨聯合的中點處形成弧狀遊離緣,稱爲半環線。在半環線以上,腹直肌前鞘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前層所構成;腹直肌後鞘由腹內斜肌腱膜後層和腹橫肌腱膜所構成。在半環線以下,3肌腱膜均移行至腹直肌前面構成前鞘,而後面缺乏腹直肌後鞘(圖1.4.2-0-2)。第4層爲腹橫筋膜。該筋膜在上腹部較薄弱,在半環線平面以下即有所增厚,對腹直肌後鞘的缺如有補償作用,及至腹股溝區則更形增厚,構成堅實的腹股溝管後壁。第5層爲腹膜外脂肪。此層在上腹部較薄,脂肪較少,在下腹部較厚,脂肪較多。第6層爲壁層腹膜。
兩側腹直肌鞘在劍突至恥骨聯合的中線上交織,形成白線,白線的中點位置有臍。臍以上白線較寬,以下較窄。
腹前壁血供來自腹壁上動脈、腹壁下動脈、下6根肋間動脈和4根腰動脈。腹壁上、下動脈在腹直肌與其後鞘之間相吻合,在做切口時,應避免損傷之。神經支配來自下6根肋間神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稱爲神經血管平面,肋間神經和動脈在此平面內斜向內下方走行。做腹壁切口時,應考慮神經、血管的走向,不使其損傷過多,導致肌肉萎縮和腹壁軟弱。
臍位於白線上,與劍突至恥骨聯合中點偏下處。是胚胎時期臍帶的遺留痕跡。胚胎時有4條管道通過,即左、右臍動脈、臍靜脈和臍尿管。出生後臍動脈閉塞成臍側韌帶,臍靜脈閉塞成肝圓韌帶,臍尿管則閉塞成正中韌帶。
臨牀上採用的多種切口,都各有其利弊,顯然不存在一種完美無缺的切口。但以下各項要求,有助於手術者作出恰當的切口選擇。
1.位置適當 切口應接近病變部位,便於顯露病竈。
2.長度合理 切口長度應充分,使手術操作能順利進行。切忌做小切口,徒增手術的困難,並可導致意外的內臟和血管損傷;但也不可盲目延長切口。
3.延長方便 切口要便於向兩側延長,以迎合手術的需要,而不致受到解剖關係的限制。
5.操作簡便 切口的切開與縫合簡單而省時。
6.併發症少 術後切口疼痛輕,癒合牢固,傷口裂開、切口疝等發生率低。
選擇腹部切口時,還應考慮患者的體型、肥胖的程度、是否需緊急開腹以及有無過去手術的切口瘢痕等因素。例如橫切口適用於肥胖且肋弓寬大的患者,而不適用於瘦削且肋弓狹小的患者;又如對嚴重腹部損傷伴內出血或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患者,顯然應做正中切口方能迅速進腹,並根據需要向上下延長;如腹壁原有切口瘢痕,應爭取切除該瘢痕,從原位進腹,而不另留一切口瘢痕;避免在原切口瘢痕的近旁做一與之平行的切口,如此將影響二切口中間皮膚的血供,導致該處皮膚的壞死。
腹壁切口可分爲直切口、橫切口、斜切口和特殊切口4類(圖1.4.2-0-3)。直切口是腹部手術中最常用的切口。優點是切開與縫合迅速、出血少、組織損傷少,並能按手術需要向上、下方延長。故尤其適合於腹部外傷或診斷未定的剖腹探查術。直切口要求有較好的腹肌鬆弛,否則顯露和縫合均較困難。由於張力較大,術後傷口疼痛較明顯,傷口裂開和切口疝的發生率也較高。橫切口的優點是切口方向與腹壁張力方向相同,故切口受到的張力很小,僅爲直切口的1/30,術後疼痛較輕,不易裂開;對呼吸功能的干擾也較輕,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率僅爲直切口的1/4。橫切口與腹壁的神經、血管大致平行,因而對它們的損傷較少;且又與皮紋方向一致,切口癒合後外觀較直切口爲完善。但橫切口需切斷腹直肌和一定量的兩側扁平肌,出血較多,開腹與關腹費時較長,使其應用受到一定限制。斜切口中常用的是肋緣下斜切口,雖然損傷較大,但顯露良好,頗爲常用。特殊切口用於特殊的病情需要。例如腹部巨大腫瘤或多次手術病例,可用特別設計的非典型切口;有時可在直切口的基礎上附加橫切口,使切口呈各種“L”形或“T”形,以增加顯露。
10 手術步驟
1.對閉合傷可按受傷部位和可能損傷的內臟選擇切口。上、中或下腹部的旁正中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均甚常用。在腹內傷情不明或疑有多臟器損傷時,可採用全長或近全長的正中切口;必要時再加做橫切口甚至胸腹聯合切口。對開放傷,原則上在傷口附近做正中、旁正中或經腹直肌切口。禁忌在原傷口處做探腹切口。
2.切開腹膜前觀察其顏色,如腹膜呈紫藍色,表明腹腔內有大量積血。切開腹膜時注意有無氣體、血液、胃腸液或膽汁溢出;有無臭氣可聞。進腹後迅速吸盡積血或積液,清除凝血塊,造成一個清楚的術野。腹腔內探查要求順序進行,避免遺漏,任何一個臟器損傷的遺漏都是不可原諒的;操作要輕柔,避免粗暴地來回翻動,使休克加重。
3.尋找出血來源,控制出血:一般在凝血塊集中處即是出血部位。如發現脾破裂有猛烈出血,可用手指捏住脾蒂(圖1.4.1-1)。暫時止血,同時快速輸血,改善休克,然後將脾外置,切除。肝破裂大量出血時,也可用拇、示二指捏住肝十二指腸韌帶血管,控制出血(圖1.4.1-2)。小腸系膜血管損傷也是常見的出血所在,探查時應將小腸外置,先後將其向兩側搬移(圖1.4.1-3),使小腸系膜能充分顯露;同時後腹膜也可顯露無遺;腹膜後大血管如有損傷出血,其勢洶涌,應迅速用手指壓迫止血。當後腹膜顯露時,應趁機探查腎、輸尿管和膀胱。如小腸系膜兩層之間有較大血腫,應切開一側漿膜,清除血塊,處理破裂的血管。
4.一般滲液積聚、有纖維蛋白沉着和膿苔的部位,多有穿孔存在。發現穿孔後,立刻用腸鉗控制兩端腸管,防止腸液繼續外溢。然後由此分別向遠、近側探查其餘小腸。也可自屈氏韌帶或末段迴腸開始,向另一端逐段檢查,詳細觀察腸管的兩側(圖1.4.1-4)。腸壁血腫可將穿孔掩蓋,可用止血鉗將血腫撐開檢查(圖1.4.1-5)。小腸系膜緣的穿孔常表現爲腸壁與系膜交界處的血腫(圖1.4.1-6)。極易被忽略,應特別注意。
5.從盲腸開始,向遠端檢查至直腸。遇升、降結腸側方有腹膜後血腫時,需切開結腸旁溝的後腹膜,將結腸向內翻轉,尋找有無結腸破裂。結腸脾曲和肝曲固定,位置又深,不易檢查,必要時可將其從後腹壁遊離後再行檢查。
6.此時若手套已污染,應清洗乾淨或換手套後再探查上腹部。先從賁門開始探查全胃。如有胃前壁穿孔,必須探查胃後壁,尤其是戰傷,胃腸穿孔常爲雙數。再檢查肝外膽道和十二指腸。十二指腸腹膜外部分的損傷,很容易漏診,不可疏忽。凡十二指腸第2段外側有腹膜後血腫、水腫、氣腫或有黃染者,常指示該段十二指腸有破裂,應切開後腹膜,將十二指腸連同胰頭翻起檢查(圖1.4.1-7);如橫結腸系膜根部有血腫,則可能由十二指腸第3段破裂引起,也應將該段遊離後檢查。對胰腺前面的檢查,有3條徑路,即切開肝胃韌帶、切開胃結腸韌帶或切開橫結腸系膜,以切開胃結腸韌帶(圖1.4.1-8)爲常用。
7.腹腔探查的順序可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更改,但最終必須完成全面的檢查,才能掌握傷情,統一考慮,決定處理方法。不能滿足於找到一、兩處損傷而疏忽了全面檢查的原則。對臟器損傷的處理,要求先止血,後修補。其細節參見有關章節。
8.徹底清除腹腔內積血、腸液、異物、組織碎片、食物殘渣及糞便等。用大量鹽水沖洗腹腔,然後吸盡。有以下情況時,需做腹腔引流:①肝、膽、胰、十二指腸及結腸損傷;②胃腸縫合處有滲漏可能;③創面滲血不止;④局部膿腫形成。常用的引流物有菸捲引流及雙套管等。引流物自腹壁適當部位的戳口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