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經絡學
fú chōng zhī mài
伏衝之脈又稱伏膂之脈[1]。見《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指衝脈循行於脊柱附近的分支,以其深伏於脊內,故稱“伏衝”[2]。《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黃帝內經素問·瘧論》作“伏膂之脈”。《類經》十三卷注:“伏衝之脈,即衝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衝。”一說“伏衝”乃“太沖”之訛誤,“伏”爲“太”之古體字,故“伏衝”即“太沖”[2]。太沖脈爲衝脈的別稱[3]。有充養女子的月經和胞胎的功能[3]。《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