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金匱要略》卷中:茯苓澤瀉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2.3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納澤瀉,再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2.4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中
3 《金匱》卷中
3.1 方名
3.2 別名
3.3 組成
茯苓半斤,澤瀉4兩,甘草2兩,桂枝2兩,白朮2兩,生薑4兩。
3.4 主治
3.5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取3升,納澤瀉,再煮取2升半,溫服8合,日3次。
3.6 臨牀應用
胃反:成績錄雲,安部候臣菊池大夫,從候在浪華,久患胃反,請治於先生曰:不佞曩在江戶得此病,其初頗吐水,間交以食,吐已乃渴,諸醫交療,百端不愈,一醫叫我斷食,諸證果已。七日始飲,復吐如初,至今5年,未嘗有寧居之日,願先生救之。先生乃診其腹,自胸下至臍旁硬滿,乃與茯苓澤瀉湯,數日而痊癒。
3.7 各家論述
①《金匱玉函經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飲水以潤之,更無小便不利,而用此湯何哉?蓋陽絕者,水雖入而不散於脈,何以滋潤表裏,解其燥鬱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威行其下,白朮、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薑之辛通其氣,用布水精於諸經,開陽存陰,而洽榮衛也。
②《沈注金匱要略》:此外風乘胃,脾虛成飲之方也。風氣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氣鬱而反上逆,則爲胃反,然吐則痰飲去而風火熾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飲水,但木旺土衰,則水寡於畏,腎水反溢爲飲,治當健脾,以除伏邪宿飲。故以姜、桂、術、草健脾和營衛,而驅邪外出,茯苓、澤瀉導胃腎之餘飲也。
3.8 附註
茯苓湯(《千金翼》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