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肛門環箍術用於直腸脫垂的手術治療。 小兒直腸肛門脫垂簡稱脫肛,是指肛管、直腸、結腸向外翻出而脫出於肛門外的一種嬰幼兒常見病。絕大多數在2~3歲之間發病。
正常年長兒童和成年人直腸及肛管不在一條直線上,直腸順骶骨向前的傾斜度而向前彎曲,與肛管形成角度,腹壓增加時,壓力直接作用於前傾的直腸後壁。而嬰幼兒骶部彎曲度小,骶骨凹發育不明顯,直腸幾乎處於垂直狀態。當各種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時,壓力直接傳達到骶尾部,直腸受壓向外移位,加之小兒直腸膀胱陷窩位置低,乙狀結腸系膜過長,直腸周圍組織發育較差,在此基礎上如合併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坐骨直腸窩的脂肪組織減少,對直腸的支持作用減少,加上小兒肛門外括約肌及盆底肌肉薄弱,不能長期抵抗上述的壓力,久而久之,則可發生直腸脫垂。
脫肛可分爲3型:第1型,直腸黏膜脫垂,系由於肛管或直腸黏膜與肌層分離,脫出於肛門之外(圖12.14.3.2-0-1)。
第2型:直腸完全脫垂,是肛管及直腸各層向外移位,脫出於肛門外(圖12.14.3.2-0-2)。
第3型:盆底結構套疊脫垂,乙狀結腸遠端向下移位,套入直腸肛管,脫出於肛門外。此型小兒少見。
小兒直腸脫垂應先採取非手術綜合治療,多數病兒可以自愈,包括治療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糾正長時間坐盆,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等,如效果不佳時,再考慮手術治療。各種手術的目的是加強對直腸的支持,防止脫垂。
12 手術步驟
1.肛周皮膚及直腸消毒後,術者用左手示指伸入肛門,以便保護直腸黏膜不受損傷。在肛門前後距肛緣1.5cm處做0.5cm的放射狀切口。
2.取半圓形粗圓針,穿不鏽鋼絲或銀絲,從後正中切口穿入,通過肛門左側皮下組織,到前正中切口穿出,鋼絲(銀絲)留置於肛周左側皮下組織內。然後再從前正中切口的右側穿入,從後正中切口穿出(圖12.14.3.2-1)。
3.助手在肛門後方絞緊銀絲,使銀箍緊繞術者示指,以使術者示指末節可以自由通過爲度。多餘的銀絲剪斷後將其埋入皮下組織內,然後用細絲線間斷縫合肛前後的切口(圖12.14.3.2-2)。
13 術中注意要點
1.術前準備腸道,術中注意無菌操作,防止縫針穿破腸壁造成污染。因爲如果發生嚴重污染,銀絲即不能繼續留置於皮下,過早取出,直腸周圍尚未形成瘢痕,將導致手術失敗。
2.銀絲不能箍繞過緊,過緊時將導致排便困難,甚至有發生腸壁被過緊的銀絲壓迫壞死的報道。銀絲環箍也不可過鬆,過鬆有可能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