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概述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切開與一期縫合術用於肛管、直腸周圍膿腫的治療。 肛管直腸周圍軟組織內或其間隙內發生急性化膿性感染,並形成膿腫,稱爲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其特點是破潰或在手術切開引流後多形成肛瘻。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但臨牀上所見的常是多種病菌混合感染。
肛管直腸周圍膿腫若來自肛腺處,則多形成肛瘻,臨牀最常見。若病竈感染不來源於肛腺,則多不形成肛瘻,這是少數。如膿腫可直接來源於肛裂、血栓性外痔破裂、內痔或直腸脫垂藥物注射後,也可來源於肛周皮膚感染、敗血症、血液疾患或直接外傷,少數病例還可來源於結核、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病等。
因肛竇開口向上,糞便易進入或損傷肛竇而致感染。感染可沿肛腺管進入肛腺,並通過腺體的管狀分支或聯合縱肌纖維向上、下、外3處擴散到肛管直腸周圍間隙,形成各種不同部位的膿腫。如沿聯合縱肌向下到肛管開口處爲肛周膿腫,這是最常見的膿腫;向外穿過聯合縱肌及外括約肌到坐骨直腸間隙成爲坐骨直腸窩膿腫;向上到括約肌間隙則產生骨盆直腸膿腫(圖1.8.2.1.1-0-1,1.8.2.1.1-0-2)。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
放射形切開膿腫(圖1.8.2.1.1-1)。
10.2 2.探查
先用手指探查膿腔,然後用探針探明有無內瘻口,後者不宜採用本法。
10.3 3.刮除
用銳利刮匙刮除膿腔壁,因刮除術可破壞膿腔壁的肉芽組織層,便於抗生素自血循環穿透到膿腔壁內達到滅菌目的(圖1.8.2.1.1-2)。
10.4 4.縫合
用不吸收縫線將皮膚做3或4針垂直性褥式縫合。傷口用幹紗布稍加壓迫包紮(圖1.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