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dry jaundic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幹黃爲病名。即小便自利,渴而引飲的黃疸[1]。《此事難知》:“幹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醫鈔類編》卷九:“幹黃,……瘀熱在裏,宜下。”幹黃有因瘀熱搏結所致者,治宜下其瘀熱。
黃疸爲病名。古代亦稱黃癉。主要表現爲目黃、皮膚黃、小便黃。《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認爲其發病多由瘀熱與溼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溼在裏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燻黃,陰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和陰黃。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