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失調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最早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Dr.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個研究觀點,用以矯治兒童學習障礙的行爲,並瞭解其原因,事前提出預防和改善的方法

所謂感覺統合,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分析綜合處理,並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這也就象是交通指揮者或紅綠燈管制者,在它的指揮下,各種信息有條不紊地在大腦的"高速公路"上飛馳,大腦才能協調身體對外界刺激的感受並作出適當的反應。沒有它們,交通將亂成一團,"事故"不斷。

感覺統合並非什麼高深的學理,因爲感覺教育一直是幼兒教育領域最基礎的概念。任何幼兒都必須經由感覺學習大腦纔能有效地發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產生自發自動的學習效果。然而,由於人的大腦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分爲100多萬個感覺區,因此感覺學習的過程相當複雜而細膩,感官在輸入信息時,大腦神經細胞的接受過程必須是靈敏的、準確的,所有受信息刺激影響的感覺區對同時輸入的許多感官信息協調整合必須迅速而且完整,否則便會影響幼兒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成熟。也就是說,幼兒不僅需要感覺學習,還需要感覺統合學習。可見,對感覺的教育與對感覺統合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正因爲人有感覺統合能力,所有的學習和動作才能順利進行。

傳統的觀念裏,人類的智慧和人格是天生而無法改變的。但近代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智慧與人格除了受遺傳的影響之外,受環境的影響也很大。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皮亞傑認爲,智慧的根源,是來自幼兒期感覺及運動發展。美國的行爲學派也認爲性格的形成,與個體環境學習經驗有密切的關係。而近代解剖學家和神經學家也證實,個體在環境中如果接受大量的感覺刺激,則其腦部功能可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讓孩子在環境中獲得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機會,是神經肌肉骨骼均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形成開朗的個性穩定情緒及適當的行爲,日後進入學校,也才能順利地適應團體生活和學習

皮亞傑在多年的觀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認知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演階段(2-6歲或7歲)、具體運演階段(6歲或7歲-11歲或12歲)和形式運演階段(11歲或12歲-14歲或15歲)。第一階段是奠基基礎,它影響兒童日後認知能力的正常發展。在這個階段,嬰兒只有感覺知覺和運動。嬰兒生後不久就開始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之間的活動,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起來,才得以認識世界。皮亞傑指出:"感覺運動成熟與否,是日後知能學習或思考前期(3-6歲)孩子成功與否的基礎。缺乏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夠用大腦記憶性的學習,但在觀察、組織想象推理上的大腦功能似會有應用上的困難。" 在六歲以前,孩子還無法以抽象的概念來完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必須以實際的感覺來認識與學習,所以他們必須不斷地以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來增加感官及運動的經驗,而這種身體及四肢動作的有效運作則是以大腦的調控和整合爲基礎的。由此可見,感覺統合幼兒現在和將來認知學習的基礎。

1 感覺統合失調

人的感覺統合系統一般分爲視覺統合系統聽覺統合系統觸覺統合系統平衡統合系統和本體統合系統等。我們再從這幾方面來進一步瞭解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

視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在學習時會出現閱讀困難(漏字竄行、翻錯頁碼),計算粗心(抄錯題目、忘記進退位),寫字時常常過重或過輕、字的大小不一、出圈出格等等視覺上的錯誤,從而造成學習障礙。此外,這類兒童在生活上還常常丟三拉四,生活無規律。

聽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則表現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平時有人喊他,他也不在意,好象與他無關。同時,這樣兒童記憶力差,對學習和生活都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觸覺統合失調,主要是因爲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佳,從而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即所謂觸覺敏感(防禦過當)或遲鈍(防禦過弱)。有前一種症狀兒童,表現出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弱,所以喜歡固着於熟悉的環境和動作中(喜歡保持原樣和有重複語言、重複動作),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不喜歡他人觸摸、成績不佳、人際關係冷漠、常陷於孤獨之中;有後一種症狀兒童則反映慢(拖拉行爲的生理基礎)、動作不靈活、笨手笨腳、大腦的分辨能力弱、缺少自我意識學習積極性低下,所以也表現出學習困難、人情冷漠的問題。

平衡統合失調的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觀測距離不準、協調能力差。觀測距離不準,會使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協調能力差,會讓孩子手腳笨拙(常撞倒東西或跌倒)。

本體統合失調,會讓兒童在體育活動中動作不協調(不會跳繩、拍球等);音樂活動中發音不準(走調、五音不全等);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言時會口喫等。

這些孩子智力正常,但由於"感覺統合失調",他們的智力水平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對學習能力、運動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造成障礙。而由於這些孩子心理總處於一定的紊亂狀態,學習生活質量就會不斷下降。這種現象如不及早糾正,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勢必造成影響。

在病理上,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着兒童大腦對身體格器官失去了控制組合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

各種感覺統合失常時,可能出現的症狀

不喜歡被人觸摸或撫摩;常拒絕理髮、洗頭或洗臉;大熱天也要穿長袖衣服。

不喜歡碰觸某些粗糙的衣料或物品。

耍意外碰傷或流血時,自己常未察覺。

需要父母特別多的撫摩;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有強迫性的行爲(一再地重複某個動作)。

害怕搭乘電梯;不喜歡玩鞦韆、蹺蹺板、旋轉木馬等。

特別喜歡玩旋轉或搖動的遊戲,不會感到頭暈

常有頭暈跌倒感覺;怕上高處或跨越水溝;不喜歡被高舉。

特別怕黑,在暗處經常不知所措而哭鬧。

經常碰撞淤血或碰傷;拿東西時,容易失手掉落。

動作笨拙,活動中經發生困難。

不會自己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帶、拿筷子、寫字或繪畫。或者雖然會做這些,但比同年齡的孩子慢很多。

分辨不出相似的圖形或物品;不會玩拼圖遊戲。

左右常混淆。

常把數或字顛倒寫,例如:把9寫成6,把79寫成97,把"朋友"寫成"友朋"。

經常迷路或迷失方向。

兩三歲以後纔會說話;有口喫或口齒不清的現象。

重聽或語音分辨不清的現象。

特別好動,容易分散注意力。

個性孤僻、不合羣,在團體中很難交到朋友。

常覺得自己很笨,容易遭受挫折,甚至會自我傷害

個性頑固,容易衝動與人爭吵;攻擊性強,經常欺負別人。

2 感覺統合教育

教育要從孩子的問題出發,孩子既然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我們就要開展相應的感覺統合的教育。那麼,我們的問題是,最初,感覺統合理論是作爲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進行臨牀治療和行爲矯治引進到幼兒園的。而在幼兒園中以正常健康的兒童爲絕大多數,那麼,感覺統合還適合作爲幼兒園的教育嗎?

我們通過對蒙臺梭利教育體系學說創立過程的學習,得到深刻的啓發。蒙臺梭利從實踐中感受到:"能夠使低能兒童得到提高與發展的教育方法,如果被運用於正常兒童,將成爲發展或解放他們個性的手段,一定能夠取得驚人的成就。"蒙臺梭利的研究成果,就是從對殘疾的、低能的、或是患有行爲障礙兒童開始的,她認爲這些兒童的身體和心理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不能僅僅依靠醫學手段來解決,教育也能夠發揮很大的、甚至可能比醫學更大的作用。在她的長期研究與實踐中,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綜合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教學流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包括整套的教材、教具和教育方法,提出了"幼兒期的教育應該以動作發展及感官訓練爲主,使兒童通過自己的直接經驗自我教育逐步發展自由而堅強的個性"的論點。

綜上所述,我們覺得進行感覺統合的教育是幼兒教育中既順應幼兒自然發展的天性,有利於其感受環境刺激,發展、提高感覺的敏銳性及感覺綜合能力;又有利於提高幼兒將來思考、解釋事物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水平,促使其行爲素質發展打基礎的一種有效教育形式。

感覺統合理論於七十年代,由美國Ayres博士提出後,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器材:滑板、滑板滑梯、布袋、平衡臺、晃動平衡木、獨腳椅、蹦蹦牀、腳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纜插棍、旋轉吊纜等,用於對感覺統合失調兒童進行臨牀治療和行爲矯治;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已將感覺統合訓練置於幼兒園教育中。我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心理學醫學專家,正在對這一理論進行研究和探討。

常有一些家長因爲孩子學習成績不佳或與他人交往困難等原因帶他們到醫院測試智商。然而測試結果表明,這些孩子的智商正常。其實,這些孩子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的智商,而是不同程度得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由於許多教師、家長尚不瞭解這種"疾病",以爲在學習交往中出現的問題是孩子不聽話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因此,除出了問題往往是教師找家長,家長訓孩子,甚至打孩子,反而會是問題惡化。

目前,這種叫做"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文明病正在威脅着我國兒童,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兒童心理健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10%-30%兒童不同程度地患有此症。另有報載:有關專家對上海2031名學齡兒童的調查表明:兒童中患輕度感覺統合失調的比率爲36.6%,重度爲16.1%。而日前,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對南京市2486名6歲至11歲的學齡兒童通過規範、系統的測試,結果發現有34.9%的學齡兒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

現在,"感覺統合"正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園認識和接受,"感覺統合矯治"也正逐漸轉變爲"感覺統合活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