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common col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ommon col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catch a cold[朗道漢英字典]
cold[朗道漢英字典]
influenz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國家基本藥物
序號 | 基本藥物目錄序號 | 藥品名稱 | 劑型 | 規格 | 單位 | 零售指導價格 | 類別 | 備註 |
14 | 2 | 感冒清熱顆粒 | 顆粒劑 | 12g | 袋 | 1元 | 中成藥部分 | * |
15 | 2 | 感冒清熱顆粒 | 顆粒劑 | 3g(含乳糖) | 袋 | 1元 | 中成藥部分 | |
16 | 2 | 感冒清熱顆粒 | 顆粒劑 | 6g(無糖) | 袋 | 1.1元 | 中成藥部分 |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4 概述
感冒(common cold[1][2])爲病名[3]。是指感受外邪,以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癢咳嗽爲主要表現的疾病[3][3][3]。
感冒四季均可發生,尤以春、冬爲多見。因春冬兩季氣候多變,春爲風令,風爲六淫之首,善行數變,故極易犯人;冬爲寒水司令,朔風凜冽,風寒相合,更易傷人。[4]
病情有輕重的不同,輕者多爲感受當令之氣,一般通稱傷風或冒風、冒寒;重者多爲感受非時之邪,稱爲重傷風。如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者,稱爲時行感冒。[4]
感冒爲流行性者,稱時行感冒,病情較一般感冒爲重[5]。《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感冒,肺病也……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歸於肺,其症或頭疼、身熱,輕則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惡風、惡寒,或聲重,或聲啞,甚者痰壅氣喘,合口不開,咳嗽、咽乾、自汗、脈浮而緩,此外感也。”
《七松巖集》:“凡感冒之病,以爲輕淺,忽略不治,又兼飲食不節,葷酒不戒,以致輕病變重……”提示醫生和患者對此病不容輕視。
李中梓在《醫宗必讀·傷風》中提出用消風散、神術散、川芎茶調散等方治療四時感冒、傷風、症見頭痛,鼻塞聲重,發熱惡寒等症;如兼見咳嗽涕唾稠粘,可選用桑菊飲、銀翹散、杏蘇散等方。如見惡寒甚而口渴、心煩、便祕、脈洪數者,可用清涼飲加減。
一般來說,感冒很少有發生傳變的情況,病程短而易愈,但時感重證,老人、嬰幼、體弱患者,有時亦可變生他病。因本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在易感季節發病率很高,對人民健康和勞動生產往往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必須積極防治。[6]
5 感冒的症狀
感冒的症見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酸楚,惡風寒,或發熱,或咳嗽,或咽痛等[6]。
臨牀表現以鼻塞流涕、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爲特徵,全年均可發病,尤以春季多見。臨牀以惡風寒、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酸楚等症爲多見,或有發熱,或有咳嗽,或見咽癢、咽痛。
6 感冒的病因病機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即已認識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風邪所致。《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傷寒論·太陽病》所論中風、傷寒之桂枝、麻黃兩個湯證,實質包括感冒風寒的輕重兩類證候。若從具有較強傳染性的時行感冒而言,則又當隸屬於“時行病”之類,如《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說:“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乘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預服藥及爲方法以防之。”並指出“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近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正如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傷風難治論》所說:“凡人偶感風寒,頭痛發熱,咳嗽涕出,俗語謂之傷風……乃時行之雜感也。”至於感冒之名,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篇即有記載,其傷風方論中介紹用參蘇飲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及至明清,多將感冒與傷風互稱。元《丹溪心法·傷風》明確指出病位屬肺,根據辨證常規,分列辛溫、辛涼兩大治法。此後醫家又對虛人感冒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要求。[6]
感冒多爲人體抵抗力減弱時感染時邪病毒所致[6]。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急性傳染病初期與本病類似[6]。
感冒是由於六淫、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以風邪爲主因,風邪雖爲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節,往往與其它當令之時氣相合而傷人,如冬季多屬風寒,春季多屬風熱,夏季多夾暑溼,秋季多兼燥氣,梅雨季節多夾溼邪。一般以風寒、風熱兩者爲多見,夏令暑溼之邪亦能雜感爲病。若四時六氣失常,“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非時之氣夾時行病毒傷人,則更易引起發病,且不限於季節性,病情多重,往往互爲傳染流行。[6]
至於外邪侵犯人體,是否引起發病,關鍵還在於正氣之強弱,同時與感邪的輕重,也有一定關係。當衛外功能減弱,肺衛調節疏懈,而外邪乘襲時,則易感受發病。如氣候突變,寒溫失常,六淫及時行之邪肆虐,侵襲人體,衛外之氣不能調節應變,則每見本病的發病率升高;或因生活起居不當,寒溫失調,以及過度勞累,而致肌腠不密,外邪侵襲爲病;若體質偏弱,衛表不固,稍不謹慎,吹風受涼之後,則可見虛體感邪。他如肺經素有痰熱、伏火,或痰溼內蘊,肺衛失於調節,則亦每易感受外邪。如素體陽虛者易受風寒,陰虛者易受風熱、燥熱,痰溼偏盛者易受外溼。於此說明,在稟賦素質有所偏差失調的情況下,最易內外因相引而發病。正如清·李用粹《證治匯補·傷風》篇所說:“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火不得舒泄,謂之寒暄,此表裏兩因之實證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謹,即顯風證者,此表裏兩因之虛證也。”[6]
風性輕揚,多犯上焦,故《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肺處胸中,位於上焦,主呼吸,氣道爲出入升降的通路,喉爲其系,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衝,感邪之後,很快出現衛表及上焦肺系症狀,以致衛表不和而見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肺失宣肅而見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因病邪從表自上而入,內合於肺,故尤以衛表不和爲其主要方面。由於四時六氣不同,以及人體素質的差異,故臨牀表現的證候有風寒、風熱和暑溼兼夾之證。在病程中且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若感受風寒溼邪,則皮毛閉塞,邪鬱於肺,肺氣失宣;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如感受時行疫毒則病情多重,甚或有變生它病者。[6]
7 感冒類證鑑別
感冒當注意與某些溫病早期相鑑別,因溫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溫病,每常表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風溫初起即極似風熱感冒之證,因此在各種溫熱病的流行季節,應特別提高警惕,密切觀察動態變化。二般而言,感冒發熱多不高或不發熱,溫熱病必有發熱甚至高熱,感冒服解表藥後,多能汗出身涼脈靜,溫熱病汗出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且見傳變入裏的證候。[6]
8 感冒的辨證論治
感冒有輕重寒熱之分[6][6]。輕者稱“傷風”,分風寒、風熱兩型;重者稱“時行感冒”[6]。
感冒的臨牀表現,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聲重、惡風,繼則發熱、咳嗽、咽癢或痛、頭痛、身楚不適等。病程約五至七天左右。一般傷風全身症狀不重,少有傳變。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惡寒,甚則寒戰、高熱,周身痠痛,全身症狀明顯,且可化熱入裏,變生他病。由於感邪有輕有重,正氣強弱不同,四時六氣有別,故症狀既有微甚,脈證亦各有差異。[6]
因本病爲邪在肺衛,故辨證屬於表實證,但必鬚根據證情,求其病邪的性質,區別風寒、風熱和暑溼兼夾之證。治療應遵“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之義,採取解表達邪的原則,風寒治以辛溫發汗,風熱治以辛涼清解,暑溼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溼解表。虛體感邪則應扶正與解表並施,不可專行發散,重傷肺氣。[6]
臨牀寒熱二證,宜分辨清,不能誤治,如見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可予辛平輕劑;表寒裏熱雜見者,當解表清裏,宣肺泄熱,時行感冒傳染力強,症狀重者,辨證以風熱爲多見,應重用清熱解毒之品。對有併發症和夾雜症者應適當兼顧。如小兒感冒夾驚、夾食者,當配合熄風止痙或消食導滯之品;老人、嬰幼患者及時感重症,病情發生傳變,化熱人裏,又當與溫病聯繫互參;若原有某些宿疾,或因感冒誘發者,當根據標本先後和輕重主次的要求,進行治療,適當兼顧,至於虛體感冒,又當在解表藥中酌加扶正之品以達邪,根據氣虛和陰虛的不同表現,予以相應治療。[6]
8.1 風寒感冒
感冒·風寒證(common cold with wind-cold syndrome[6])是指感受風寒之邪的感冒證候[6]。輕者以鼻塞聲重,噴嚏,時流清涕,痰清稀色白;重者惡寒甚,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痠痛,苔薄白潤,脈浮或浮緊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6][6]。治療宜辛散,風寒感冒者,宜辛溫解表,如荊防敗毒散等方[6]。
8.1.1 風寒感冒的症狀
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痠疼,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或浮緊[6][6]。
8.1.2 證候分析
風寒之邪外束肌表,衛陽被鬱,故見惡寒、發熱、無汗;清陽不展,絡脈失和則頭痛、肢節痠疼。風寒上受,肺氣不宣,鼻竅不利而致鼻塞流涕、咽癢、咳嗽;寒爲陰邪故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或浮緩,俱爲風寒在表之徵象。[7]
寒爲陰邪,其氣凝閉,衛陽被遏,邪正相爭,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7]。
8.1.3 治法
8.1.4 方藥治風寒感冒
荊防敗毒散。方用荊芥、防風、生薑辛溫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熱;川芎活血散風以治頭痛;桔梗、枳殼、茯苓、甘草宣肺理氣,化痰止咳;羌活、獨活祛風散寒,兼能除溼,爲治肢體疫痛之要藥。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黃、桂枝以加強辛溫散寒之力。[7]
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
8.1.5 鍼灸治風寒感冒
風寒型用風門、風池、外關、合谷等穴[7]。頭痛加太陽、列缺;鼻塞加迎香、鼻穿;咳嗽、咳痰不爽者可於背部大杼、風門、肺俞等穴處加拔大號火罐[7]。
治法:祛風散寒,解表宣肺。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穴爲主[7]。
隨證配穴:頭痛甚,加印堂、太陽。脊背痠楚甚者,可在背部膀胱經分佈處用走罐法。[7]
方義:寒邪外束,致毛竅閉塞,肺氣失宣,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配鼻旁的迎香穴,宣肺氣、利鼻竅。太陽主表,爲一身之藩蘺,陽維脈主一身之表,外感風寒先犯太陽,故用手太陽之支正、足太陽之風門、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穴風池,疏風散寒。合谷祛風宣肺,解表退熱。[7]
8.1.6 推拿療法治風寒感冒
選穴:印堂、太陽、迎香、風池、攢竹、風府、風門,眼眶部、前額部、背部膀胱經[8]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者前側,推印堂穴8~10遍。按揉雙側太陽、攢竹、迎香穴,每對穴位操作0.5分鐘。用抹法在頭顱兩側分別操作,每側約0.5~1分鐘。用分推法在前額、目眶上下及兩側鼻翼,反覆推5~8遍。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其體側,用拇指、食指指面在風池穴上作拿法,再緩慢向下移動拿頸項部兩側直至頸項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覆操作8~10遍;從前髮際到後髮際用五指拿法,反覆5~8遍。擦背部膀胱經(重點擦大杼至膈俞部位),透熱爲度。拿雙側肩井,稍用力,以酸脹爲度。按揉法在風府、風門兩穴重點操作,每穴2分鐘,使項背部有輕鬆感爲度。[8]
8.1.7 艾灸治風寒感冒
8.1.7.1 方法一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症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癒即止[9]。
8.1.7.2 方法二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症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癒即止[9]。
8.1.7.3 方法三
配穴:頭項強痛者加外關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發熱或高熱者加大椎、曲池;喉癢咳嗽者加肺俞、天突穴[10]。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1次,連灸3~5日。本法用於風寒感冒。[10]
8.1.7.4 方法四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3~5分鐘。本法多用於風寒感冒。[10]
8.1.8 風寒感冒食療方
8.1.8.1 推薦食材
8.1.8.2 推薦食療方
1.薑糖蘇葉飲(《本草匯言》)蘇葉、生薑各3g,紅糖15g。生薑、蘇葉洗淨切成細絲,放入鍋內,以沸水沖泡,加蓋溫浸10分鐘即成,每日2次,乘熱頓服。
2.蔥豉黃酒湯(《孟詵方》)豆豉15g,蔥須30g,黃酒50g。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鐘,再加洗淨的蔥須,繼續煎5分鐘,最後加黃酒,出鍋。每日2次,熱服。
3.五神湯(《惠直堂經驗方》)荊芥、蘇葉、生薑各10g,茶葉6g,紅糖30g。將荊芥、蘇葉、生薑切成粗末,與茶葉一同開水沖泡10分鐘後,與紅糖攪拌,乘熱服下,服後蓋被,如出汗不暢,1小時後可再服一次。
8.2 風熱感冒
感冒·風熱證(common cold with wind-heat syndrome[10])是指感受風熱之邪,以發熱,微惡寒,汗出不暢,頭痛,鼻塞濁涕,口乾而渴,咽喉紅腫熱痛,咳嗽,痰黃黏稠,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10]。
8.2.1 風熱感冒的症狀
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咳嗽,痰粘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渴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脈象浮數。[10][10]
8.2.2 證候分析
風熱外襲,首先犯肺,正邪相搏,故發熱[10]。風熱爲陽邪,熱蒸肌表,腠理疏泄,故有汗出惡風而邪不得解[10]。風熱之邪燻蒸清道,故咽喉腫痛,咽燥口渴[10]。風熱犯肺,肺失宣發,鼻竅不利則鼻塞而流黃涕;肺失肅降,則咳嗽[10]。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爲風熱在表之象[10]。
8.2.3 治法
8.2.4 方藥治風熱感冒
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兩方均用連翹、豆豉、薄荷、竹葉、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泄熱,輕宣肺氣。但前者用銀花、蘆根、牛蒡重在清熱解毒,並用荊芥以助疏解之力;後者用蔥白、山梔,重在清宣解表。頭脹痛較甚者加桑葉、菊花以清利頭目;咳嗽痰多加象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咯痰稠黃,加黃芩、知母、瓜萎皮清化痰熱;咽喉紅腫疼痛酌配一枝黃花、土牛膝、元參解毒利咽;時行熱毒症狀明顯,配大青葉、蒲公英、草河車等清熱解毒;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爲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麻黃以清宣肺熱。如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伴有咳嗆痰少,口、咽、脣、鼻乾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蔘、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伍辛溫之品。[10]
銀翹散(《溫病條辨》):金銀花、連翹、豆豉、牛蒡子、薄荷、荊芥穗、桔梗、甘草、竹葉、鮮蘆根
蔥豉桔梗湯(《通俗傷寒論》):蔥白、豆豉、薄荷、連翹、梔子、竹葉、桔梗、甘草
8.2.5 鍼灸治風熱感冒
風熱型以取大椎、曲池、合谷、魚際、外關等穴爲主[10]。高熱者加十宣放血;咽痛者加少商[10]。
治法:疏散風熱,清利肺氣。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穴和督脈穴爲主[10]。
隨證配穴:咽喉腫痛甚者,加少商點刺出血,瀉人迎。咳甚者,加天突[10]。
方義:風熱犯表,肺受熱灼,清肅失司,故取手太陰肺經的尺澤、魚際解表清肺,止咳利咽。曲池、大椎、外關以解表瀉熱。大椎點刺出血,以瀉熱邪。[10]
8.2.6 刺絡拔罐法治風熱感冒
方法:常規消毒,提掐使其瘀血,三棱針刺出血,然後拔罐。適於風熱感冒。
8.2.7 推拿療法治風熱感冒
操作方法:坐位,醫者用一指禪推法沿督脈循行自印堂推至上星,反覆操作5分鐘。用按揉法在百會、曲池穴操作1~2分鐘。橫大椎穴5分鐘,以透熱度。[10]
8.2.8 艾灸治風熱感冒
8.2.8.1 方法一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每日1~2次,症狀消失後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10]。
8.2.8.2 方法二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每日1次,症狀消失後再施灸1~2次即可停止[10]。
8.2.8.3 方法三
配穴:鼻塞不通者加迎香穴;喉癢咳嗽者加列缺、天突穴;頭痛者加太陽、印堂穴[10]。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1次,連灸2~3日爲1個療程。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10]
8.2.9 風熱感冒食療方
8.2.9.1 推薦食材
薄荷、淡豆豉、葛根、蔓荊子、粳米、銀花、茶葉、冰糖等[10]。
8.2.9.2 推薦食療方
1.荊芥粥(《養老奉親書》)荊芥9g,薄荷6g,淡豆豉6g,粳米60g。先將荊芥、薄荷、淡豆豉另煎,煮開後繼續煎煮10分鐘即可,去渣取汁,備用。粳米煮粥,米爛時兌入藥汁,同煮爲粥。每日1劑,每日2次,熱服,3天爲1個療程。
2.葛根粥(《食醫心鑑》)葛根30g,粳米60g。先煮葛根30g,去渣,以藥汁下米煮粥,乘熱頓服。
3.蔓荊子粥(《養老奉親書》)蔓荊子10g,粳米100g。先將蔓荊子搗碎,加水研,濾取汁,再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每日1次,空腹食用。
8.3 暑溼感冒
感冒·暑溼證(common cold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10])是指夏季感受暑溼之邪,以發熱,汗出熱不解,面垢,鼻塞流濁涕,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
8.3.1 暑溼感冒的症狀
暑溼感冒見於夏季,微惡風、惡寒發熱,或身熱不揚、無汗或少汗,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粘,鼻流濁涕,胸悶泛惡,口渴,或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胸悶,泛噁,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10][10]
8.3.2 證候分析
夏季感冒,感受當令之暑邪,暑多夾溼,每多暑溼並重。暑爲陽邪,溼性重濁。暑溼傷表,肺衛不和,故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痠痛;風暑夾溼上犯清空,則頭昏重脹痛;暑熱犯肺,肺氣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濁涕;暑熱內擾,熱灼津傷,則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溼熱中阻,氣機不展,故胸悶、泛噁、口中粘膩,渴不多飲。舌苔薄黃膩,脈濡數爲暑熱夾溼之徵。[10][10]
8.3.3 治法
8.3.4 方藥治暑溼感冒
新加香薷飲加減。本方功能清暑化溼,用於夏月暑溼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症。方用銀花、連翹清解暑熱,香薷發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溼和中。暑熱偏盛可加黃連、青蒿,酌配鮮荷葉、鮮蘆根清暑泄熱;溼困衛表,加豆卷、藿香、佩蘭芳化宣表;裏溼偏重,加蒼朮、白蔻仁、半夏、陳皮和中化溼;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清熱利溼。[10]
新加香薷飲(《溫病條辨》):香薷、鮮扁豆花、厚朴、金銀花、連翹
8.3.5 鍼灸治暑溼感冒
治法:清暑化溼,疏表和裏。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穴爲主。[10]
方義:暑溼傷表,肺衛不和,故取孔最、合谷宣肺解表,清暑化溼。暑溼內蘊,升降失權,故取中脘、足三裏和中健胃,化溼降濁。支溝可調三焦氣機,祛暑化溼。[10]
8.3.6 推拿療法治暑溼感冒
操作方法:按揉法在心俞、脾俞、胃俞穴操作1~2分鐘。摩揉腹部5分鐘,拿揉三陰交1~2分鐘[10]。
8.3.7 艾灸治暑溼感冒
8.3.7.1 方法一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溫熱紅暈爲度,每日1次,灸至身熱解除,頭昏、頭痛、胸悶等症狀消失後加灸1~2次即可[10]。
8.3.7.2 方法二
灸法:艾炷隔姜灸,將生薑切成2毫米厚的生薑片,然後在生薑片上扎出10個以上分佈均勻的小孔,上置如黃豆大小艾炷,點燃艾炷,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穴5~7壯,每日1~2次,感冒痊癒後即止[10]。
8.3.8 暑溼感冒食療方
8.3.8.1 推薦食材
白扁豆、粳米、西瓜翠衣、扁豆花、銀花、絲瓜皮、荷葉、竹葉等[10]。
8.3.8.2 推薦食療方
1.香薷飲(《嚴氏濟生方》)香薷9g,白扁豆9g,厚朴6g,砂糖適量。將前三味原料放人鍋中,加清水,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放人砂糖。去渣取汁,代茶飲,熱服。 2.清絡飲(《溫病條辨》)西瓜翠衣6g,扁豆花6g,銀花6g,絲瓜皮6g,荷葉6g,竹葉6g。將上述六味原料放人鍋中,加清水,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繼續煮15分鐘即可。去渣取汁,代茶飲。每日1劑,3天爲1個療程。
3.綠豆粥(《普濟方》)綠豆50g,粳米250g,冰糖適量。將綠豆、粳米淘洗乾淨,入鍋,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煮至米熟成粥;將冰糖人鍋,加入少許水,用文火熬成冰糖汁,加入粥內,攪拌均勻即可。
8.4 虛體感冒
虛體感冒(common cold in debilitated constitution[10])是指體質虛弱,感受外邪,以發熱惡寒,常常纏綿難愈,或反覆不已爲主要表現的感冒證候[10]。
虛體感冒之證,乃屬體弱衛外不固,以致反覆感邪,經常纏綿難愈,此爲一般常規之外的特殊變證,不可過於辛散,單純祛邪,強發其汗,重傷正氣,治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10]。
8.4.1 氣虛感冒
感冒·氣虛證(common cold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稱氣虛感冒,是指素體氣虛,復感外邪,邪不易解,以惡寒較重,或發熱,熱勢不高,鼻塞,流涕,頭痛,汗出或自汗,肢體倦怠乏力,咳嗽咯痰無力,舌淡,苔薄白,脈浮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
8.4.1.1 氣虛感冒的症狀
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覆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10]。
8.4.1.2 證候分析
氣虛感冒,由於衛氣不固,外感風寒,氣虛託送無力,邪不易解[10]。
8.4.1.3 治法
8.4.1.4 方藥治療氣虛感冒
方用參蘇飲加減。藥取人蔘、甘草、茯苓補氣以祛邪;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枳殼、桔梗宣理肺氣,化痰止咳;陳皮、木香理氣和中。若平素表虛自汗,易受風邪者,可用玉屏風散[備註]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白朮、防風。益氣固表,以防感冒。[10]
8.4.1.5 氣虛感冒食療方
8.4.1.5.1 推薦食材
8.4.1.5.2 推薦食療方
1.煎棗湯(《千金方》)大紅棗20個,蔥白7莖(連須)。紅棗洗淨,用水泡軟;蔥白洗淨,連須備用。把紅棗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燒開,煮20分鐘再加入蔥白,用小火煮10分鐘即成。溫服,每日1次,喫棗喝湯。
2.酒煮荔枝肉(《續名醫類案》)荔枝肉30g,黃酒適量。用酒煮荔枝肉,煮沸後,乘熱服用,每日2~3次。
3.神仙粥方(《經驗良方全集》)糯米30g,生薑片10g,蔥白6g。用砂鍋加水煮糯米、生薑片,米將熟時放入蔥白,煮至米熟,再加米醋20mL,入鍋和勻,乘熱喝粥,以汗出爲佳。
8.4.2 血虛感冒
感冒·血虛證(common cold with 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稱血虛感冒,是指素體血虛,或失血之後,或產後血虧,復感外邪,以頭痛,身熱,微寒,無汗或汗少,面色不華,脣淡,指甲蒼白,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細,或浮而無力,或脈象結代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
8.4.3 陰虛感冒
感冒·陰虛證(common cold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稱陰虛感冒,是指素體陰虛津虧,感受外邪,以身熱,手足心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
8.4.3.1 陰虛感冒的症狀
陰虛感冒患者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痰少,舌紅少苔,脈細數[10]。
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10]。
8.4.3.2 證後分析
陰虛感冒,由於陰津素虧,外感風熱,津液不能作汗達邪[10]。
8.4.3.3 治法
8.4.3.4 方藥治療陰虛感冒
方用加減葳蕤湯[備註]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玉竹、蔥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甘草、大棗。化裁。藥取玉竹滋陰生津,以助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口渴咽乾明顯,可加沙蔘、麥冬以養陰生津。[10]
8.4.3.5 陰虛感冒食療方
8.4.3.5.1 推薦食材
玉竹、黃精、豆豉、薄荷、生薑、紅棗、麥冬、生地黃等[10]。
8.4.3.5.2 推薦食療方
1.加減葳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玉竹(葳蕤)9g,蔥白6g,豆豉12g,薄荷3g,大棗2枚,荊芥9g。以上六物用純淨水500mL,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約半小時即可。
2.蔥白七味飲(《外臺祕要》)蔥白9g,葛根9g,豆豉6g,麥冬6g,地黃9g,生薑6g。以上六物用水500mL,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約半小時即可。
3.參竹肺(《中華養生藥膳大典》)沙蔘、玉竹各適量,蔥20g,豬肺1團。清水洗淨豬肺,切塊,放入沸水鍋中浸出血水,將肺撈出,將沙蔘、玉竹各30g與肺同放砂鍋內,加水2500mL,蔥20g,武火燒沸後,打去浮沫,改用文火燉一時半許,肺熟爛即成,每次適量,加食鹽少許,喫肺喝湯,每日2次,連服數日。
8.4.4 陽虛感冒
感冒·陽虛證(common cold with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10])又稱陽虛感冒,是指素體陽虛,感受風寒邪氣,以陣陣惡寒,甚則蜷縮寒戰,或稍兼發熱,無汗或自汗,汗出則惡寒更甚,頭痛,骨節酸冷疼痛,面色晄白,語言低微,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
8.5 感冒·表寒裏熱證
感冒·表寒裏熱證(common cold with syndrome of exterior cold and interior heat[10])又稱寒包火證,是指寒邪外束,鬱熱於內,以惡寒,發熱,身痛無汗,煩悶氣喘,尿赤便祕,口渴,咽痛,舌紅,苔黃白,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感冒證候[10]。
8.6 時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時行感冒是指由時行病毒引起的感冒,即流行性感冒[10]。高熱頭痛,骨節痠痛、口渴咽痛、神疲乏力,有較強的傳染性[10]。《證治要訣》卷二:“感冒爲病,亦有風寒二證,即是傷寒外證初起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
8.6.1 鍼灸療法治時行感冒
時行感冒取大椎、曲池、合谷、魚際、外關等穴爲主[10]。高熱者加十宣放血;咽痛者加少商[10]。
8.6.2 艾灸治時行感冒
8.6.2.1 灸法一
灸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20分鐘;或用隔姜灸法,每次每穴3~5壯,每日2~3次[10]。
8.6.2.2 灸法二
灸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每穴灸20分鐘,每日2~3次,連灸2~3日。風寒證重者,可取0.3cm厚的薑片置於風池、合谷穴上隔姜灸,每日2~3次[10]。
9 感冒的其他療法
9.1 耳針治感冒
肺、氣管、內鼻、耳尖、胃、脾、三焦。每次選2~3穴,強刺激,留針10~20min。
9.2 穴位注射法治感冒
方法:選複方大青葉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或複方柴胡注射液,每穴注射1ml,每日1次。
9.3 灸法治感冒
9.3.1 灸法一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大椎穴、曲池穴,每次每穴灸20分鐘;也可以用隔姜灸法,取0.3cm厚的薑片置於穴位上,然後放置艾炷點燃施灸,每次每穴灸3~5壯,每日2次,連灸2~3日。
9.3.2 灸法二
配穴:感覺身體沉重不爽、口淡膩者加陰陵泉穴;乏力者加足三裏穴;周身疼痛者加大杼穴。
灸法:用艾卷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或者用隔姜灸,至局部皮膚潮紅、自己感覺有溫熱感即可。
9.3.3 灸法三
灸法:先以瀉法針刺風池,輕刺激不留針,再用三棱針點刺大椎穴3~5下,然後拔火罐5~10分鐘。起罐後擦淨血液,取0.3cm厚生薑或大蒜一片放在大椎穴點刺處,隔姜(蒜)灸大椎5~7壯,至局部皮膚潮紅,患者自覺灼熱難忍時立即拿開。
9.3.4 灸法四
灸法:任取一側外關穴,用麥粒大小的艾炷放於穴位上施灸,當患者感覺疼痛時,輕輕拍打周圍的皮膚以緩解疼痛,待艾炷即將燃盡時將艾火壓滅,更換艾炷繼續施灸直到皮膚潮紅,輕工度燒傷爲止。灸完最後1壯時,保留艾灰,並在施灸處貼上創可貼。第2天施灸部位皮膚出現水泡者爲佳,如水泡較大,可刺破,再貼上一貼創可貼。一般1次即可見效,也可以重複施灸。
9.4 推拿療法
①雙手食指置於迎香處,上下搓擦1分鐘,直至用鼻呼吸通暢。
③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揉左側肩井1分鐘,然後左手按右側肩井,力度宜裏。
9.5 對症治療
感冒常伴有項痛、腹脹便溏、咳嗽喉痛、頭痛鼻塞等症狀,臨牀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
9.5.1 項痛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每日1次,頭項疼痛消失即止[11]。
9.5.2 腹脹便溏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每日1次,大便正常後加灸1~2次[11]。
9.5.3 咳嗽喉痛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每日1次,症狀消失即止[11]。
9.5.4 頭痛鼻塞
10 感冒的預防
冬春風寒當令季節,可用貫衆、紫蘇、荊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頓服,連服三天[11]。
夏月暑溼當令季節,可用藿香、佩蘭各5克、薄荷2克,煮湯以代飲料(鮮者用量均應酌加)[11]。
如時邪毒盛,流行廣泛,可用貫衆10克,板藍根(或大青葉)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日一劑[11]。
自我按摩預防感冒:每日自我用手指按摩迎香、合谷2~3次,每次3~5min,以局部有酸脹感爲度,亦可用艾炷灸足三裏3~5壯[11]。
經常灸足三裏穴,可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每週1~2次,連續4周,流感高發季節連灸1周,對於易患感冒者有預防效果[11]。
同時應注意防寒保暖,在氣候冷熱變化時,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淋雨及過度疲勞,勸止患者到公共場所活動,防止交叉感染,以控制其流行[11]。
室內可用食醋燻蒸法,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5~10毫升,加水1~2倍,稀釋後,加熱蒸燻二小時,每日或隔日一次,作空氣消毒,以預防傳染[11]。
11 注意事項
注意煎藥及服藥要求:水藥宜於輕煎,不可過煮,乘溫熱服,服後避風覆被取汗,或喫熱稀飯、米湯以助藥力,得汗爲病邪外達之象,無汗是邪尚未祛。
灸療後服用蔥白薑湯,或喫一碗熱粥,然後臥牀休息,發一發汗,療效會更好[11]。
出汗後尤應避風保暖,以防復感。
應多飲開水,適當休息,保留復原的體力,也可避免一些併發症,減慢每天的活動,避免過度勞累。
勿吸菸,吸菸會干擾抗感染的纖毛活動,因此感冒時不要吸菸[11]。
一般而言,感冒本屬輕淺之疾,只要能及時而恰當的處理,或選用適當的簡驗方、中成藥,即可較快痊癒,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感重症,必須加以重視,注意有無特殊情況,防止發生傳變,或同時夾雜其它疾病。
12 醫案舉例
1927年淡安寓蘇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歲,生活艱苦,於4月14日外出歸。頭痛甚,惡寒發熱。餘與內子往診之,脈浮而舌白。爲針風池兩穴,頭痛立愈。又針風府一穴並灸之。途二時許,遍身汗出而愈。並未服藥,僅飲生薑紅糖湯,由內子煮贈之。(承淡安鍼灸選集)
患者,男,16歲。因頭痛、噴嚏兩天就診。服用抗感冒藥未效,現頭痛頭暈,全身痠痛無力,昏昏欲睡,鼻塞咽乾,噁心,無食慾,咽部充血,體溫37.6℃。脈浮緊,舌苔薄黃。中醫診斷:風寒感冒。治宜散寒解表,通經止痛。按揉風池、合谷、曲池、委中、大椎穴,加成人捏脊法。全部治療過程20分鐘。治療後,患者頓感輕鬆,全身似有微汗出。次日來診,體溫36.3℃,除咽部仍稍紅外,其餘症狀完全消除,接揉風池、曲池穴以鞏固療效。治療2天病癒。[11]
梁某,男,38歲。頭痛,發熱,咳嗽,鼻塞,腰痛4天。查體:體溫38.5℃,咽部充血,心肺無異常,肝脾未捫及,腹軟,苔薄黃膩,脈象滑數。證屬時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治當疏風解表。鍼灸並施,取風門、風池、肺俞、合谷、足三裏。每日1次,2次而愈。[11]
13 文獻摘錄
《傷寒論·太陽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景嶽全書·傷風》:“傷寒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爲傷寒;邪輕而淺者,止犯皮毛,即爲傷風。皮毛爲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爲鼻塞聲重,甚者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爲頭痛,或爲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爲咳嗽,甚則邪實在肺而爲痰、爲喘。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邪閉鬱皮毛也。有熱勝而受風者,身必多汗惡風而咳嗽,以陽邪開泄肌腠也。有氣強者,雖見痰嗽,或五、六日,或十餘日,肺氣疏則頑痰利,風邪漸散而愈也。有氣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綿數月。風邪猶在,非用辛溫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則舊邪未去,新邪繼之,多致終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類證治裁·傷風》:“其症惡風有汗,脈浮,頭痛,鼻塞聲重,咳嗽痰多,或憎寒發熱。惟其人衛氣有疏密,感冒有淺深,故見症有輕重……凡體實者,春夏治以辛涼,秋冬治以辛溫,解其肌表,風從汗散。體虛者,固其衛氣,兼解風邪……如初起風兼寒,宜辛溫發表,鬱久成熟,又宜辛涼疏解,忌初用寒涼,致外邪不得疏散,鬱熱不得發越,重傷肺氣也。”
《證治匯補·傷風》:“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
《醫宗必讀·傷風》用消風散、神術散、川芎茶調散等方治四時感冒傷風見頭痛,鼻塞聲重,發熱惡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參蘇飲[11]。桑菊飲、銀翹散等亦可選用[11]。
1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3.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42.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2.
-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1-42.
- ^ [7]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23-25.
- ^ [8]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9]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10] 林琳,戰雅蓮,李紅珠編.灸療治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 ^ [11]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