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triglyceride[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又稱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中性脂肪(neutral fat),是由甘油的3個羥基與3個脂肪酸分子酯化生成的甘油酯[1]。
三酰甘油又稱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是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結合而成的酯。各種三酰甘油的區別在於所含脂肪酸殘基是否相同和它們的位置。若3個脂肪酸皆相同,則稱單純甘油酯;若有所不同,稱爲混合甘油酯。動植物的脂肪和油是單純甘油酯和混合甘油酯的複雜混合物,其脂肪酸組成隨生物的不同而變化。脂肪和油的區別僅在於前者在室溫下爲固體,後者在室溫下爲液體。植物油的熔點低於動物脂肪,說明植物油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動物脂肪多。三酰甘油是動物的能量貯備,因此儘管它不是膜的成分,卻是動物含量最豐富的脂質。脂肪是貯存能量最有效的形式,因爲脂肪的氧化程度比糖類或蛋白質低,氧化產生的能量多。此外,脂肪作爲非極性物質,以無水的形式貯存,而糖原在生理條件下結合約2倍的水。因此脂肪提供的能量約爲水合糖原的6倍。動物中有合成和貯存三酰甘油的特化細胞——脂肪細胞。這種細胞幾乎充滿了脂肪球;其他細胞則只有少數分散在胞漿中的脂肪小滴。皮下層和腹腔中最富於脂肪組織。正常人的脂肪含量男性爲21%,女性爲26%,使他們能忍受飢餓2~3月。反之,體內的糖原只能當作短期的能量貯備,所提供的能量不足代謝一日之需。皮下脂肪層還可以隔熱,這對於長期在低溫下生活的溫血動物如鯨、海豹、企鵝等特別重要。三酰甘油不溶於水,能溶於醚、氯仿、苯和熱乙醇。它們的比重比水小。三酰甘油與酸或鹼一起煮沸或經胰液的脂肪酶作用即行水解。用鹼水解稱爲皂化作用,生成皁類(脂肪酸鹽)混合物和甘油。
3 甘油三酯的生成
動物的肝臟和脂肪組織是合成甘油三酯最活躍的部位;小腸粘膜在脂肪消化吸收後也可由甘油一酯合成大量甘油三酯。油料作物的胚乳及子葉部分的甘油三酯合成也很旺盛。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前體是脂酰輔酶A和L-α-磷酸甘油。後者可由糖酵解的中間代謝物磷酸二羥丙酮在磷酸甘油脫氫酶的作用下生成,也可由甘油與ATP在甘油激酶作用下生成。甘油三酯合成的第一步是α-磷酸甘油的兩個遊離羥基在轉脂酰基酶的作用下由兩分子脂酰輔酶A酰化生成L-α-磷脂酸。磷脂酸在磷脂酸磷酸酶的作用下生成甘油二酯。甘油二酯與第三個脂酰輔酶A在轉脂酰基酶的作用下轉變成甘油三酯。
4 參考資料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T 476—2015 營養名詞術語[Z].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