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補兼施

中醫治則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ōng bǔ jiān shī

2 英文參考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 of purging-tonifying therap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einforcement and elimination in combin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攻補兼施治則。指對於虛實夾雜,或虛實病情相當的病證,可採用既祛邪又培補,即攻邪與扶正並重的治療原則[1]

臨牀上對邪氣實而正氣虛的病,需要攻邪,但單用攻下就會使正氣不支,單用補益又能使邪氣更爲壅滯[2]。所以須用攻中有補、補中有攻的攻補兼施治法,使邪氣去而正氣不傷[2]。如熱病結腸胃,氣虛而便結,用黃龍湯,以甘草人蔘當歸補虛;以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瀉下[3]。又如對因精血枯燥、津液虧損、腸內幹槁、失其滋潤的虛祕,取瀉支溝腹結清熱保津,取足三裏脾俞生化氣血,取大腸俞排便傳送之力[3]

4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9.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