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fracture of lateral condyle of humerus
lateral 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fracture of external condyle of humerus
3 概述
肱骨外髁骨折是間接的複合外力所造成,其中以自下而上的外力起主要作用,即在肘關節伸直同時前臂旋後的姿勢摔倒致傷的。此型損傷的骨折線都通過骨骺,易發生後遺畸形。 肱骨外髁骨折是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之一,約佔兒童肘部骨折的6.7%,其發生率僅次於肱骨髁上骨折。常見於5~10歲兒童。骨折塊常包括外上髁、肱骨小頭骨骺、部分滑車骨骺及幹骺端骨質,屬於Salter-Harris骨骺損傷的第Ⅳ型。患側肘關節的外側腫脹,壓痛,屈伸活動和前臂的旋轉障礙。觸診肘關節外側可摸到骨折塊。
11 發病機制
肱骨外髁骨折多系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手掌撐地時,橈骨頭與肱骨外髁(肱骨頭)相互撞擊及前臂伸展肌的猛烈收縮及牽拉,造成肱骨外髁骨折及移位。實際上撞擊不僅是橈骨頭,尺骨冠狀突也參加撞擊,故骨折塊是肱骨外髁包含半個滑車。由於肘關節在致傷瞬間所處的位置不同,骨塊移位的方向及大小有明顯不同。移位的嚴重程度與外力和肌肉牽拉作用關係密切。在前臂伸指總肌腱起點及覆蓋骨折端的上方的骨膜未全斷裂時,骨折塊僅向外側移位無旋轉。當關節處於內收位時,骨折塊可能完全分離並向前下方移位,伸肌收縮可使骨折塊進一步移位及旋轉移位,可向外翻90°,向後方翻90°。
12 肱骨外髁骨折的臨牀表現
傷後肘部疼痛腫脹,肘關節呈半屈曲位,肘外側侷限性或廣泛壓痛,有移位者可觸及骨折塊或骨擦感;合併關節脫位者有較重畸形。
引起肱骨外髁骨折的暴力,與引起肱骨髁上骨折的暴力相似,再加上肘內翻暴力共同所致。根據骨折塊移位和度,分爲4型(圖1)。
Ⅰ型:外髁骨骺骨折無移位。
Ⅱ型:骨折塊向外後側移位,但不旋轉。
13 肱骨外髁骨折的併發症
13.1 骨折不癒合
骨折不癒合的因素爲骨折再移位後形成局部纖維連接,因此骨折2周內如有再移位,即應手術切開復位治療。切勿等骨不連後再手術,以免手術困難及後遺功能障礙。
13.2 肘內、外翻
肱骨外髁骨折後可發生肘內、外翻畸形,內外比例爲2∶1。除復位固定時注意糾正外,已有畸形者應在穩定後行髁上截骨術糾正。
13.3 遲發性尺神經炎
15 肱骨外髁骨折的診斷
15.1 詢問傷情
包括受傷原因、時間、地點、受傷時身體姿勢及何部先着地,如有創口或出血,還應詢問創口處理經過,是否用過止血帶及上止血帶時間。
15.2 全面體檢
注意有無休克、軟組織傷、出血、檢查創口大小、形狀、深度及污染情況。有無骨端外露,有無神經、血管、顱腦、內臟損傷及其他部位的骨折。對嚴重傷員必須快速進行。
15.3 X線檢查
除正、側位X線攝片外,尚應根據傷情拍攝特殊體位相,如開口位(上頸椎損傷)、動力性側位(頸椎)、軸位(舟狀骨、跟骨等)和切線位(髕骨)等。複雜的骨盆骨折或疑有椎管內骨折者,尚應酌情行體層片或CT檢查。患者年齡越小,則軟骨越多,在X線片顯示僅爲肱骨外髁的骨骺化骨中心與幹骺端骨折片,而軟骨則不顯影,實際骨折塊相當大,幾乎等於肱骨下端骨骺的一半。故在臨牀上對骨折塊的大小要給予充分的估計。對這種骨折處理不當,常發生各種畸形與併發症,造成肘關節功能障礙。
16 鑑別診斷
因兒童骨骺骨化不全,特別是2歲以下的幼兒,應注意與肱骨下端全骺分離及肱骨小頭骨骺分離相鑑別:①肱骨下端全骺分離表現爲肘關節普遍腫脹及周圍性壓痛,外形類似肱骨髁上骨折或肘關節後脫位,肘後三角關係正常;而伴脫位的肱骨外髁骨折其三角關係失常。肱骨下端全骺分離者,X線片顯示其幹骺端有薄條狀骨折片或肱骨下端內側有一三角骨片,肱骨外髁骨骺隨同尺、橈骨向內、後方移位,肱骨小頭與橈骨小頭的對應關係正常。②肱骨小頭骨骺分離伴移位或旋轉者,其肱骨小頭與橈骨頭對應關係失常。進一步鑑別應做關節內造影,造影劑侷限在肘關節腔內者爲肱骨下端全骺分離。
17 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療
無移位者用石膏託制動,有移位者手法復位後用石膏託固定。手法復位失敗,應及早手術復位及內固定,術後患肢石膏託固定。肱骨外髁骨折屬關節內骨折,治療上要求解剖復位。
17.1 手法復位
Ⅱ型骨折:宜首選手法復位,復位時不能牽引,以防骨折塊翻轉;前臂旋前屈曲肘關節,用拇指將骨折塊向內上方推按復位。
Ⅳ型骨折:則應先推壓肱骨端使肘關節脫位復位,一般骨折塊亦隨之復位,但禁止牽引以防止骨折塊旋轉。
17.2 撬撥復位
在透視條件下用克氏針撬撥骨折復位,術中可將肘關節置於微屈內翻位以利操作。此法操作簡單,損傷小,但應熟悉解剖,避免損傷重要的血管神經。
17.3 開放復位
開放復位適用於以下病例:
(3)某些陳舊性移位骨折,復位後可用絲線或克氏針內固定(圖2),術後石膏託固定3~4周。
18 預後
肱骨外髁骨折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