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恆之腑 鍼灸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人體部位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bon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國家基本藥物

與骨有關的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信息

序號基本藥物目錄序號藥品名稱劑型規格單位零售指導價格類別備註
107495接骨七釐片片劑60片(薄膜衣)盒(瓶)43.6元中成藥部分*(指用量爲一次5片,一日2次的品規)
107595接骨七釐片片劑30片(糖衣)盒(瓶)20.3元中成藥部分
107695接骨七釐片片劑60片(糖衣)盒(瓶)39.6元中成藥部分
107795接骨七釐片片劑30片(薄膜衣)盒(瓶)22.4元中成藥部分
107896傷科接骨片片劑60片(薄膜衣)盒(瓶)45.6元中成藥部分*(指用量爲一次4片,一日3次的品規)
107996傷科接骨片片劑12片(糖衣)盒(瓶)8.8元中成藥部分
108096傷科接骨片片劑24片(糖衣)盒(瓶)17.1元中成藥部分
108196傷科接骨片片劑36片(糖衣)盒(瓶)25.3元中成藥部分
108296傷科接骨片片劑48片(糖衣)盒(瓶)33.4元中成藥部分
108396傷科接骨片片劑50片(糖衣)盒(瓶)34.8元中成藥部分
108496傷科接骨片片劑60片(糖衣)盒(瓶)41.5元中成藥部分
108596傷科接骨片片劑12片(薄膜衣)盒(瓶)9.7元中成藥部分
108696傷科接骨片片劑24片(薄膜衣)盒(瓶)18.9元中成藥部分
108796傷科接骨片片劑36片(薄膜衣)盒(瓶)27.9元中成藥部分
108896傷科接骨片片劑48片(薄膜衣)盒(瓶)36.8元中成藥部分
1142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40粒盒(瓶)39.9元中成藥部分*△
1143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20粒盒(瓶)20.5元中成藥部分
1144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24粒盒(瓶)24.4元中成藥部分
1145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30粒盒(瓶)30.2元中成藥部分
1146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50粒盒(瓶)49.5元中成藥部分
1147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72粒盒(瓶)70.3元中成藥部分
1148102仙靈骨葆膠囊膠囊劑0.5g*84粒盒(瓶)81.5元中成藥部分

注(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爲代表品。

2、表中代表劑型規格在備註欄中加註“△”的,該代表劑型規格及與其有明確差比價關係的相關規格的價格爲臨時價格。

注(中成藥部分):

1、表中備註欄標註“*”的劑型規格爲代表品。

2、表中備註欄加註“△”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爲臨時價格。

3、備註欄中標示用法用量的劑型規格,該劑型中其他規格的價格是基於相同用法用量,按《藥品差比價規則》計算的。

4、表中劑型欄中標註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中醫·骨

骨爲奇恆之腑之一,爲人身的支架,由筋肉連接,有支撐形體、保護內臟和進行運動的功能[1] 。腎主骨,生髓,髓藏於骨中,故骨屬奇恆之腑[2]。骨性堅剛,能支持形體,爲人身之支架,這種作用有賴於髓的滋養[2]。若精髓虧損,骨失所養,則有不能久立、行則振掉之症[2]足少陽膽經主“骨”所生病八會穴中,骨會大杼[2]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骨爲幹。”骨性堅剛,能支持形體,爲身之支架。這種作用有賴於髓的滋養,而髓又由腎所主。《黃帝內經素問·四時逆從論》:“腎主身之骨髓。”若精髓虧損,骨失所養,則有不能久立、行則振掉之症。

5 西醫·骨

骨bone是以骨組織爲主體構成的器官,是在結締組織或軟骨基礎上經過較長時間的發育過程(骨化)形成的。骨是骨骼的組成單位。成人骨共206塊,依其存在部位可分爲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每塊骨都是一個器官。主要由骨組織構成。骨組織由肌細胞纖維基質組成。活體的骨不斷進行新陳代謝

5.1 骨的形狀

人體的骨由於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態也各異。按其形態特點可概括爲下列四種(圖2-1)。

圖2-1骨的形態

5.1.1 長骨long bone

主要存在於四肢,呈長管狀。可分爲一體兩端。體又叫骨幹,其外周部骨質緻密,中央爲容納骨髓骨髓腔。兩端較膨大,稱爲骺。骺的表面有關節軟骨附着,形成關節面,與相鄰骨的關節面構成運動靈活的關節,以完成較大範圍的運動。

5.1.2 短骨 short bone

形狀各異的短柱狀或立方形骨塊,多成羣分佈於手腕、足的後半部和脊柱等處。短骨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常具有多個關節面與相鄰的骨形成微動關節,並常輔以堅韌的韌帶,構成適於支撐的彈性結構

5.1.3 扁骨flat bone

呈板狀,主要構成顱腔胸腔的壁,以保護內部的臟器,扁骨還爲肌肉附着提供寬闊的骨面,如肢帶骨的肩胛骨髖骨

5.1.4 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

形狀不規則且功能多樣,有些骨內還生有含氣的腔洞,叫做含氣骨,如構成鼻旁竇的上頜骨和蝶骨等。

骨的名稱、數目表

名 稱數 目
顱骨6種(額、頂、枕、篩、顳、蝶骨)

顱骨

顱骨9種(上頜、下頜、鼻、淚、顴、犁、下鼻甲、齶、舌骨

8 15
椎骨(頸柱7;胸柱12;腰柱5;骶骨1;尾骨1)

軀幹骨  肋骨

胸骨

26

24

1

上肢帶骨   肩胛骨

鎖 骨

自由上肢骨  肱 骨

上肢骨         尺 骨

橈 骨

腕 骨

掌 骨

指 骨

2

2

2

2

2

16

10

28

下肢帶骨   髖 骨

自由下肢骨  股 骨

髕 骨

下肢骨         脛 骨

腓 骨

跗 骨

蹠 骨

趾 骨

2

2

2

2

2

14

10

28

聽小骨6

5.2 骨的構造

骨以骨質爲基礎,表面復以骨膜,內部充以骨髓分佈於骨的血管神經,先進入骨膜然後穿入骨質再進入骨髓

5.2.1 骨質

骨質bone substance由骨組織構成。骨組織bony tissue含大量鈣化的細胞間質和多種細胞-即骨細胞、骨原細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細胞數量最多,位於骨質內,其餘的則位於骨質靠近骨膜的邊緣部。骨質由於結構不同可分爲兩種:一種由多層緊密排列的骨板構成,叫做骨密質;另一種由薄骨板即骨小梁互相交織構成立體的網,呈海綿狀,叫做骨松質骨密質質地緻密,抗壓抗紐曲性很強;而骨松質則按力的一定方向排列,雖質地疏鬆但卻體現出既輕便又堅固的性能,符合以最少的原料發揮最大功效的構築原則。不同形態的骨,由於其功能側重點不同,在骨密質骨松質的配布上也呈現出各自的特色。以保護功能爲主的扁骨,其內外兩面是薄層的骨密質,叫做內板和外板,中間鑲夾着當量的骨松質,叫做板障,骨髓即充填於骨松質的網眼中。以支持功能爲主的短骨長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層的骨密質,內部爲大量的骨松質,骨小梁的排列顯示兩個基本方向,一是與重力方向一致,叫做壓力曲線;另一則與重力線相對抗而適應肌肉的拉力,叫做張力曲線,二者構成最有效的承擔重力的力學系統。以運動功能見長的長管狀骨骨幹,則有較厚的骨密質,向兩端逐漸變薄而與骺的薄層骨密質相續,在靠近骨骺處,內部有骨松質充填,但骨幹的大部分骨松質甚少,中央形成大的骨髓腔。在承力過程中,長骨骨幹的骨密質與骨骺的骨松質和相鄰骨的壓力曲線,共同構成與壓力方向一致的統一功能系統(圖2-2)。

圖2-2 骨小梁模式圖

骨質在生活過程中,由於勞動、訓練、疾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表現出很大的可塑性,如芭蕾舞演員的足蹠骨骨幹增粗,骨密質變厚;卡車司機的掌骨指骨骨幹增粗;長期臥牀患者,其下肢骨小梁壓力曲線系統變得不明顯等。

5.2.2 骨膜

骨膜periosteum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被覆於除關節面以外的骨質表面,並有許多纖維束伸入於骨質內。此外,附着於骨的肌腱韌帶於附着部位都與骨膜編織在一起。因而骨膜骨質結合甚爲牢固。骨膜富含血管神經,通過骨質的滋養孔分佈骨質骨髓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網眼也襯着一層菲薄的結締組織膜,叫做骨內膜endosteum。骨膜的內層和骨內膜有分化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能力,以形成新骨質和破壞、改造已生成的骨質,所以對骨的發生生長修復等具有重要意義。老年人骨膜變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分化能力減弱,因而骨的修復機能減退。

5.2.3 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柔軟的富於血管的造血組織,隸屬於結締組織。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及各種骨骨松質的的網眼中,在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於含有豐富的血液,肉眼觀呈紅色,故名紅骨髓。約從六歲起,長骨骨髓腔內的骨髓逐漸爲脂肪組織所代替,變爲黃紅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黃骨髓。所以成人的紅骨髓僅存於骨松質的網眼內(圖2-3)。

5.3 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徵

骨不僅堅硬且具一定彈性,抗壓力約爲15kg/mm2,並有同等的抗張力。這些物理特性是由它的化學成分所決定的。骨組織細胞間質由有機質和無機質構成,有機質由骨細胞分泌產生,約佔骨重的1/3,其中絕大部分(95%)是膠原纖維,其餘是無定形基質,即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多糖組成的凝膠。無機質主要是鈣鹽,約佔骨重的2/3,主要成分爲羥基磷灰石結晶,是一種不溶性的中性鹽,呈細針狀,沿膠原纖維的長軸排列。將骨進行鍛燒,去除其有機質,雖然仍可保持原形和硬度,但脆而易碎。如將骨置於強酸中浸泡,脫除其無機質(脫鈣),該骨雖仍具原形,但柔軟而有彈性,可以彎曲甚至打結,鬆開後仍可恢復原狀。

圖2-3骨的構造模式圖

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化,幼兒骨的有機質較多,柔韌性和彈性大,易變形,遇暴力打擊時不易完全折斷,常發生柳枝骨折老年人有機質漸減,膠原纖維老化,無機鹽增多,因而骨質變脆,稍受暴力則易發生骨折

5.4 骨的表面標誌

骨的表面由於肌腱肌肉韌帶的附着和牽拉,血管神經通過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種形態的標誌,有些標誌可以從體表清楚的看到或摸到,成爲臨牀診斷和治療中判斷人體結構位置的重要根據。

(一)骨面的突起:由於肌腱韌帶的牽拉,骨的表面生有程度不同的隆起,其中明顯突出於骨面的叫突;末端尖的叫棘;基底部較廣逐漸凸隆的叫隆起,其表面粗糙不平的叫粗隆或結節,有方向扭轉的粗隆叫轉子;長線形的高隆起叫嵴;低而粗澀的叫線。

(二)骨面的凹陷:由於與鄰位器官結構相接觸或肌肉附着的影響而形成。大而淺的光滑凹面叫窩,略小的凹叫小窩或小凹;長的叫溝;淺的如手指的壓痕叫壓跡。

(三)骨的腔洞:由於容納某些結構或空氣,或由於某些結構穿行所形成。一般將較大的空間稱爲腔、竇、房,小者叫小房;長的骨性通道叫管;腔或管的開口叫口或孔,邊緣不完整的孔叫裂孔。

(四)骨端的標誌:骨端圓形的膨大叫頭或小頭,多爲被覆着軟骨的關節面,頭下方較狹細處叫頸;橢圓形的膨大叫髁;髁的最突出部分叫上髁。

此外,較平滑的骨面叫面,是肌肉的附着處;骨的邊緣稱緣,緣的缺口或凹入都叫切跡,是血管神經肌腱的通過處。

5.5 骨的發生發育概況

發生胚胎時的間充質。約在胎齡第8周,脊索的周圍以及其它部分由間充質分化出胚性結締組織,形成膜性骨。以後膜性骨的大部分被軟骨所取代,再由軟骨發展成骨;小部分則直接從膜性骨衍化爲骨。由結締組織膜或軟骨衍化爲骨的過程叫骨化。這一過程從胚胎時期開始,直至生後骨的發育完成爲止。由膜骨化的叫原骨;由軟骨衍化的骨叫次骨。

5.5.1 膜化骨

顱頂骨和麪顱骨發生屬於此型。胚胎時期膜性骨的一定部位的細胞,分化出成團的成骨細胞成骨細胞產生膠原纖維基質基質內鈣鹽漸沉積,形成骨組織小島,叫做骨化中心。再由此中心向周圍生成幅射狀的骨梁,骨梁再生小梁並互相結合成網,網眼內充以胚性造血組織。膜性骨的表層部分形成骨膜,骨膜下還分化出一種破骨細胞,在成骨細胞不斷造骨的同時,破骨細胞破壞已建成的骨質並將之吸收,在這樣不斷造骨又不斷破壞骨的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中,骨不斷生長的同時被改建和重建,使骨達到成體的形態顱骨一般均由幾個骨化點骨化然後癒合成一骨,其骨質的外層不斷生成,內層不斷破壞、吸收和改建,使顱腔的容積不斷擴大。

5.5.2 軟骨化骨

四肢骨(鎖骨除外)和顱底骨的發生屬於此型。胚胎早期在膜性骨的基礎上形成與成體骨形狀相似的軟骨性骨,表面復以軟骨膜軟骨化骨由軟骨膜和軟骨內同時進行。軟骨膜化骨形成骨密質及其外層的骨膜;軟骨內骨化形成骨松質及充填於其內的骨髓。長管狀骨的骨化,首先是軟骨體中間部的軟骨膜內層分化出成骨細胞,由它產生細胞間質並有鈣鹽沉積,形成圓筒狀的骨領。此時間充質和血管侵入軟骨體中央,分化出造骨與破骨細胞,形成初級骨化中心,並由此向兩端不斷髮展,在最初骨化中心部位由於破骨細胞骨質破壞、吸收而產生空腔,即骨髓腔,侵入的間充質轉化爲紅骨髓。到降生前後,軟骨的兩端也出現骨化中心,叫初級骨化中心,先進行軟骨內化骨,然後進行軟骨膜化骨,形成骨骺。當骨幹和骨骺兩者的骨化都接近完成時,中間仍保留一層軟骨,叫做骺軟骨。骨的發育基於兩種機制:一是骺軟骨不斷增生,骨幹端又不斷骨化,使骨得以不斷長長,直至20歲左右,骺軟骨不再增長也被骨化,骨幹與骨骺相連,二者的嵌接處形成一條粗糙的骺線;另一是骨膜內層不斷地層層造骨與改建,其內部骨髓腔也不斷造骨、破骨與改建,從而使骨幹不斷增粗、骨髓腔也不斷的擴大。由於造骨和破骨互相矛盾互相制約的作用,使骨在長長變粗的同時,依據內、外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骨質的構築得到不斷的改建,使骨達到了以最少的原料而具有高度的韌性硬度統一體的效能(圖2-4)。短骨的骨化過程與長骨骨骺相似,但首先從軟骨膜開始化骨,然後再進行軟骨內化骨。

圖2-4 長骨發育模式圖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