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角層中角質蛋白形成的過程稱之爲角化。它是從細胞蛋白質轉化爲理化性質完全不同的角蛋白的過程。角化過程包括胞漿的原纖維性變及胞漿、胞核的分解與消失。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是因長期日光照射或電離輻射刺激引致的表皮角化過度爲主的疾病,亦稱日光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是最常見的一種上皮性癌前皮膚病變。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暴露部位多見。臨牀以棕紅或黃色扁平丘疹或斑塊爲主要表現。少數可轉變爲鱗狀細胞癌,但轉移極爲罕見。單發者可局部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疑有惡變時宜早期手術切除。
10 發病機制
光化性角化病的組織病理可分爲3型:肥厚型、萎縮型、原位癌樣型。
肥厚型:中表皮角化過度明顯,可見角化不全,棘層肥厚與萎縮相間存在,棘層細胞排列紊亂出現空泡變性。核分裂象較多見,但不典型,有異形細胞。
11 光化性角化病的臨牀表現
11.1 易感者與好發部位
病損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耳廓、手背等。男性患者皮損可發生於禿髮處、耳廓和下脣,女性多見於前臂伸側。
11.2 臨牀症狀
光化性角化病的皮損爲侷限性,呈紅到淡褐色或灰白色圓形、不規則形角化性丘疹,境界清楚,表面附着厚度和範圍不等的乾燥粘連性鱗屑,不易剝離,周圍有紅暈,偶爾皮損明顯角化過度形成皮角。皮損大小不等,直徑自1mm到1cm或更大,數目不定。可略高出皮面,但無明顯高起邊緣。表面粗糙,可見角化性鱗屑。強行揭去鱗屑,可見下方的基面紅潤,凹凸不平,呈乳頭狀。有時皮損可呈角樣突起,形成皮角。病變發展緩慢,無自覺症狀。皮損發生部位,通常先有明顯的日光損傷,表現爲乾燥、皺縮、萎縮和毛細血管擴張(圖1),也常伴發老年性雀斑樣樣痣。皮損呈多發性,亦有爲單發者。無自覺症狀或輕癢,不經治療約20%患者的一個或多個皮損可發展爲鱗狀細胞癌,但通常不易發生轉移,轉移率僅0.5%~3%不等。
14 鑑別診斷
14.1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表面有油脂性鱗屑,質軟,表面光滑無質硬的角質層,病理組織學可見表皮內有表皮囊腫形成。
14.2 盤狀紅斑狼瘡
盤狀紅斑狼瘡有擴張的毛囊孔及毛囊角栓形成,並且有萎縮,皮損好發顏面部,尤其是兩頰及鼻部,呈蝶狀分佈。
14.3 惡性雀斑樣樣痣
惡性雀斑樣樣痣發生於暴露部位,爲色素斑點,不高出皮面。可逐漸擴大,直徑可達數釐米,爲褐色或黑色。病期長者約有1/3的損害可發展爲惡性黑色素瘤。
14.4 線狀表皮痣、鱗狀細胞癌
15 光化性角化病的治療
15.1 全身治療
多發性病損者可口服B-順維甲酸或芳香維甲酸依曲替依曲替酯,0.5~1.0mg/(kg·d)。
15.2 局部藥物治療
(1)氨苯甲酸製劑外搽:氨苯甲酸5ml、乙醇60ml、甘油10ml,加水至100ml製成氨苯甲酸制塗劑,1次/d。
(2)抗腫瘤藥物:對泛發者或採用抗腫瘤藥物,如20% 足葉草脂、5% 氟尿嘧啶或10% 氟尿嘧啶丙二醇等,但治療後應定期隨訪,觀察有無復發。
亦有報道1% 氟尿嘧啶溶液外用塗抹後,再塗5%去炎松霜,可明顯減輕疼痛、炎症等副作用。或在1% 氟尿嘧啶中加少量類固醇溶液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
(3)10.5%維甲酸軟膏塗抹,或與5% 氟尿嘧啶軟膏聯合使用,對頑固性皮損有效。
15.3 中醫治療法
15.3.1 (1)水晶膏塗擦
所謂水晶膏是將礦子石灰15g,研爲細末,以濃鹼水浸之(約100m1)。鹼水高出石灰面2指,取糯米50粒,撒於灰上。浸泡1晝夜,將米取出,搗爛成膏。冬季2天1次。水晶膏點塗於皮損處,勿傷正常皮膚,脫痂後可痊癒。
15.3.2 (2)脫色或黑色拔膏棍療法
將拔膏加溫軟化後貼敷於皮損處。經3~5天,取下拔膏,以鈍刀颳去軟化的角化物。如未愈,再重複使用,直到皮損消失。亦可在皮損變薄後,再用5-氟脲嘧啶膏外擦,療效更佳。
15.4 物理療法
二氧化化碳激光法、電灼法、液氮冷凍法能迅速除去皮損,不良反應少。
15.5 手術切除
對懷疑有癌變或已有癌變的皮損可予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