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骨丸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uàn gǔ wán

2 《聖惠》卷五十六:鸛骨丸

2.1 處方

鸛骨1兩(塗酥、炙微黃),桂心3分,雄黃1兩(細研、水飛過),麝香半兩(細研),硃砂1分(細研),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蜈蚣1條(微炙)。

2.2 製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屍疰邪氣流注悶絕,時復發作,寒熱淋瀝,或腹痛脹滿。

2.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桃枝湯下,不拘時候。

2.5 摘錄

《聖惠》卷五十六

3 《千金》卷十七:鸛骨丸

3.1 處方

鸛骨3寸,雄黃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蔘)4分,牡蠣4分(一作牡丹),藜蘆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個,巴豆40個,蜈蚣1個,芫青14個。

3.2 製法

上爲末,蜜爲丸,如小豆大。

3.3 功能主治

遁屍飛屍積聚胸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藏,或腫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3.4 用法用量

方中鸛骨,《聖惠》作“鶴腦骨”,方名“鶴腦骨丸”。

3.5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鸛善啖蛇,故其骨能療屍疰,更以斑蝥芫青莽草藜蘆蜈蚣、野葛等味匯入一方以毒攻毒

3.6 摘錄

《千金》卷十七

4 《外臺》卷十三引張文仲方:鸛骨丸

4.1 處方

鸛骨3寸(炙),桂心3寸,虻蟲14個(去翅足,熬),巴豆30個(去心皮,熬),斑蝥14個(去翅足,熬)。

4.2 製法

上爲末,蜜和爲丸,如小豆大。

4.3 功能主治

屍疰惡氣百病。

4.4 用法用量

每服2丸,每日3次,清飲送下。

4.5 注意

野豬肉蘆筍、生蔥。

4.6 摘錄

《外臺》卷十三引張文仲

5 方出《外臺》卷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惠》卷五十六

5.1 方名

鸛骨丸

5.2 組成

鸛骨3寸(炙),羚羊鼻2個(炙令焦),乾薑1兩,麝香2分(研),蜥蜴1個(炙),斑蝥14個(去翅足、熬),雞屎白3兩(熬),巴豆5個(去心皮,熬令黑),芫青20個(去翅足,熬),藜蘆1兩(去蘆頭,熬令黃)(一方無斑蝥雞屎白巴豆芫青藜蘆。)。

5.3 主治

初得遁屍及五屍,經年不愈,心腹短氣

5.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飲送下,每日2次,稍加至6-7丸。以知爲度,至吐利

5.5 製備方法

上爲末,蜜和丸,如小豆大。

5.6 用藥禁忌

忌生冷、油膩、豬肉、蒜、粘食、陳臭、蘆筍

6 方出《外臺》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惠》卷六十六

6.1 方名

鸛骨丸

6.2 組成

鸛骨(炙)4分,狸骨(炙)4分,射干4分,玄蔘4分,升麻(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犀角屑4分,丁香4分,羚羊角屑4分,丹蔘4分,甘草(炙)4分,人蔘3兩,沙蔘3兩,獺肝6分,連翹6分,光明砂2分(研)。

6.3 主治

瘰癧

6.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腹飲送下,1日2服。漸加至30丸。

6.5 製備方法

上爲末,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6.6 用藥禁忌

忌生冷、油膩、血食酢、熱肉、海藻菘菜、粘食、陳臭生血物。

6.7 附註

《聖惠》有麝香半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