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木通

清心瀉火 中藥材 通經下乳 利尿通淋藥 利水滲溼藥 中藥中毒 利水通淋 莖木類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uān mù tōng

2 英文參考

caulis hocquartiae[朗道漢英字典]

3 概述

關木通

關木通中藥名,出自《中藥志[1]。爲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乾燥藤莖[2]

注意關木通含“關木通”的藥物被禁止生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

4 拉丁名

Caulis Aristolochiae Manshuriensi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manchurian dutchmanspipe stem(《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別名

苦木通、馬木通萬年藤[2]

7 來源及產地

馬兜鈴科植物木通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木質莖[2]。主產吉林、黑龍江、遼寧[2]

8 植物形態

大藤本。莖直徑可達10cm以,樹皮暗灰色,呈縱長塊狀剝落。葉互生,卵狀心形,長寬約11~29cm,下面密生短柔毛。花單生,稀2朵,腋生短枝上,花梗稍彎曲;花被筒馬蹄形彎曲,上部膨大,淡黃色,具紫色條紋,先端3深裂,近平展;雄蕊6,貼生於花柱體周圍;子房下位,6室。蒴果圓柱形,具6棱,熟時自頂端裂開成6瓣。種子扁三角形。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於山區林下陰溼處。主產國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

9 採製

秋、冬季採莖,削去外皮,曬乾

10 性狀

莖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直徑1~6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有淺縱溝及棕褐色殘餘粗皮的斑點。節稍膨大,有枝痕。質堅硬,斷面黃色或淡黃色,皮部薄,木部有多層整齊環狀排列的導管木射線明顯。摩擦殘餘粗皮有樟腦樣臭。氣微,味苦。

11 性味

苦,寒,有毒[2]

12 功能主治

功在清心瀉火利尿通淋下乳通經[2]。治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疼痛水腫帶下閉經,產後乳汁不通溼熱痹痛[2]

清心火,利小便通經下乳。用於口舌生瘡、心煩尿赤、水腫熱淋澀痛、白帶經閉乳少溼熱痹痛。

13 用法用量

煎服:3~6g[2]

14 化學成分

本品含馬兜鈴酸齊墩果酸、木蘭鹼、β-谷甾醇鞣質[2]

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Ⅰ、Ⅳ、B、D,馬兜鈴甙(aristoloside),青木香酸(debilic acid)。

15 藥理作用

馬兜鈴酸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動物試驗有抗癌活性[2]。近年國內外文獻相繼報道所含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國家藥監局於2003年4月1日決定取消關木通的藥用標準,含關木通中藥製劑須憑醫師處方購買,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明確腎臟患者、孕婦、新生兒禁用,兒童及老人一般不宜使用[2]。本品不宜長期使用,並定期檢查功能[2]

16 關木通的藥典標準

注意:含“關木通”的藥物被禁止生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

16.1 中藥名稱

關木通

16.2 拼音名

Guanmutong

16.3 英文名

CAULIS ARISTOLOCHIAE MANSHURIENSIS

16.4 來源

本品爲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乾燥藤 莖。

秋、冬二季採截,除去粗皮,曬乾

16.5 性狀

本品呈長圓柱形,稍扭曲,長 1~2m,直徑 1~ 6cm。

表面灰黃色或棕 黃色,有淺縱溝及棕褐色殘餘粗皮的斑點。

節部稍膨大,有1 枝痕。

體輕,質硬,不易 折斷,斷面黃色或淡黃色,皮部薄,木部寬廣,有多層整齊環狀排列的導管,射線放射 狀,髓部不明顯。

摩擦殘餘粗皮,有樟腦樣臭。

氣微,味苦。

16.6 鑑別

(1) 本品粉末淡黃色。

纖維管胞大多呈束,長棱形,直徑11~20μm,壁有明顯的具緣紋孔紋孔口斜裂縫狀或相交成十字形。

分隔纖維直徑21~42μm,斜紋孔明顯。

石細胞少見,類方形或類多角形,壁較厚。

草酸簇晶直徑約至40μm。

具緣紋孔導管大,直徑約至328 μm,多破碎,具緣紋孔類圓形,排列緊密;具緣紋孔管胞少見。

(2) 取本品粉末約1g,加70%乙醇20ml,加熱迴流15分鐘,放冷,濾過。

取濾液點於濾紙上,幹後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天藍色熒光;於點樣處加稀鹽酸 1滴,幹後顯黃綠色熒光,用氨試液燻後復顯天藍色熒光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加熱迴流 1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乙醇 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

另取關木通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

再取馬兜鈴酸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 1ml含0.5mg 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

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 3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甲苯-醋酸乙酯-水-甲酸(20:10:1:1 )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分別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條斑。

16.7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冷浸法(附錄Ⅹ A)測定,不得少於16.0%。

16.8 炮製

洗淨,略泡,潤透,切薄片曬乾

本品爲圓形薄片,表面黃色或黃白色。

木部寬廣,導管孔大,多層環形排列呈篩網狀,射線色淺,髓部不明顯。

周邊灰黃色,粗糙。

體輕,質硬。

氣微,味苦。

照上述方法測定,浸出物不得少於12.0%

16.9 性味歸經

苦,寒。

歸心、小腸膀胱經

16.10 功能與主治

清心火,利小便通經下乳

用於口舌生瘡,心煩尿赤,水腫熱淋澀痛,白帶經閉乳少溼熱痹痛。

16.11 用法與用量

3 ~6g。

16.12 注意

孕婦慎用。

16.13 貯藏

通風乾燥處。

1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0.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