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瘤

心血管內科 疾病 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uàn zhuàng dòng mài liú

2 英文參考

coronary aneurysm

3 概述

冠狀動脈發生局部性或瀰漫性擴張,超過局部原來直徑的兩倍以上,呈單發性或多發性的瘤樣改變,稱之爲冠狀動脈瘤先天性和獲得性的情況均可形成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neurysm),先天冠狀動脈瘤最常見於右冠狀動脈。在血管瘤內血流異常而導致血栓形成,繼而血管阻塞,遠處呈血栓栓塞化和心肌梗死

冠狀動脈瘤臨牀表現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非特異的。這主要取決於動脈瘤本身的病理改變,以及是否有合併症。其臨牀表現可爲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症狀和體徵。瘻口大也可以發生心力衰竭川崎病患者可能伴有持續高熱,一般持續5 天以上,咽炎、手足脫皮,多發性的紅斑和頸部淋巴結腫大,雙側結膜炎等。

冠狀動脈瘤無論是單純性或是繼發於冠狀動脈瘻,一經確診均需要手術治療。

4 疾病名稱

冠狀動脈瘤

5 英文名稱

coronary aneurysm

6 分類

心血管內科 > 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

腫瘤科 > 胸部腫瘤 > 胸部血管瘤

7 ICD號

I77.8

9 冠狀動脈瘤病因

冠狀動脈瘤分爲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9.1 先天冠狀動脈瘤

動脈壁中層呈節段性缺如,肌纖維發育不良,組織排列異常。病變血管不斷擴張、變薄,而形成動脈瘤。或因病因尚不清楚的,使動脈壁呈囊性壞死變性,中層侵犯尤爲明顯,彈力纖維嚴重破壞,使動脈壁變薄弱而形成動脈瘤。另外就是由冠狀動脈瘻形成的動脈瘤

9.2 後天性冠狀動脈瘤

9.2.1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瘤的最常見原因,佔動脈瘤的52%。多發生在50歲以上。主要是由於脂質代謝紊亂,高脂血症,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增高,使脂質首先沉積於血管壁的內皮層,引起內皮細胞破壞及纖維化,進而累及中層彈力纖維以及血管全層。使血管營養受到障礙,結果造成管壁內膜撕裂,管壁變性,局部萎縮、脆弱形成動脈瘤

9.2.2 (2)川崎病(Mucocutanous lymph node syndrome,MLNS)

川崎病主要侵及6歲以下兒童,但也可累及青年人,其中60%的病人發生心臟畸形。如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炎心肌梗死,也可引起乳頭功能紊亂,而發生二尖瓣反流。

9.2.3 (3)其他病因

除上述常見的病因外,冠狀動脈瘤還可見於晚期梅毒、心內膜感染後膿毒栓塞創傷,新生物,硬皮症等。同時也可繼發於冠狀動脈成形術後或心內手術後,如:心內膜活檢、冠狀動脈搭橋心臟移植後。

9.2.4 (4)繼發於嚴重發紺先心病

嚴重發紺先心病病人,若活到成年,由於氧飽和度長期處於較低水平,冠狀動脈就會發生瀰漫性擴張。

9.2.5 (5)主動脈瓣上狹窄

有主動脈瓣上狹窄時,冠狀動脈灌注不是在舒張期,而主要發生在心室的收縮期,從而造成冠狀動脈的異常擴張。

10 病機

不論引起冠狀動脈瘤病因如何,冠狀動脈瘤可呈侷限性或多發性。先天性的多發生在冠狀動脈分叉處,好發在右冠狀動脈,多不伴動脈硬化。但高齡患者也可有動脈硬化或鈣化的情況。

後天性冠狀動脈瘤多見於成年人,多發生在廣泛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之上,伴有狹窄或瘤樣擴張,多發生於左冠狀動脈。青年發病,特別是6歲以下患川崎病者,15%~25%的病人會合並有冠狀動脈瘤。Skitamura 收集日本170例接受搭橋治療的川崎病病人,發現累及左主幹爲11.8%。右冠狀動脈爲77.6%,左前降支爲87.6%,迴旋支爲25.9%。約一半病人的冠狀動脈瘤可以自行消退

組織學上都可見瘤壁中層破壞,受累的血管表現爲局部變薄,發生異常擴張。冠狀動脈瘤擴張的血管壁,因內壁不規則引起血流方向的改變和滯留加上內皮細胞的破壞,就容易形成血栓使管腔變細、狹窄,出現心肌供血不全。栓子脫落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巨大的動脈瘤可以壓迫鄰近的冠狀動脈,同樣可以導致心絞痛。除此而外,巨大的動脈瘤也可發生“竊血”現象,即當心臟舒張時,冠狀動脈血流入動脈瘤,收縮時,血流從巨大的動脈瘤內回逆入冠狀動脈,造成遠端心肌供血不足。冠狀動脈瘤破裂至心包腔,發生急性心包填塞而死亡,但較少見。破入心腔、冠狀竇靜脈、肺動脈,形成冠狀動脈瘻的病理生理改變,若破口大又破入低壓的心腔,嚴重時可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11 冠狀動脈瘤的臨牀表現

冠狀動脈瘤的臨牀表現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非特異的。這主要取決於動脈瘤本身的病理改變,以及是否有合併症。冠狀動脈瘤本身不引起症狀,有時很大也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在屍檢或行冠狀動脈造影時偶然發生。其臨牀表現可爲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症狀和體徵。瘻口大也可以發生心力衰竭。破入心包腔則發生急性心包填塞而死亡。巨大的冠狀動脈瘤也可出現右室流出道受阻的症狀和體徵。

川崎病患者可能伴有持續高熱,一般持續5天以上,咽炎、手足脫皮,多發性的紅斑和頸部淋巴結腫大,雙側結膜炎等。

12 冠狀動脈瘤的併發症

冠狀動脈瘤可有冠狀動脈血栓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填塞等併發症。

13 檢查

13.1 心電圖

通常正常,也可表現爲ST-T改變,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相應改變。

13.2 心臟X線

特別是在右心緣偶爾可發現心臟輪廓發生異常改變,或伴有動脈瘤壁鈣化可以懷疑本病。

13.3 超聲心動圖、CT、磁共振

超聲心動圖、CT、磁共振對正確診斷冠狀動脈瘤有很大的幫助。

13.4 血管造影冠狀動脈造影

血管造影冠狀動脈造影能提供最正確的診斷,準確提供冠狀動脈血管受累的情況,動脈瘤大小、部位、遠端血管牀情況及是否合併冠狀動脈瘻等。

14 冠狀動脈瘤的診斷

冠狀動脈瘤病人常無臨牀症狀心電圖也可以正常。體檢可無任何陽性體徵。直至發生併發症(如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纔出現相應的臨牀症狀和體徵。因此此病的早期診斷較困難。一般年輕的病人(尤其20歲左右)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都應想到此病的可能性。要進一步檢查心臟X線超聲心動圖等,尤其升主動脈造影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可提供直接的影像學徵象,爲診斷和今後手術治療提供依據。

16 冠狀動脈瘤的治療

冠狀動脈瘤無論是單純性或是繼發於冠狀動脈瘻,一經確診均需要手術治療。對於川崎病導致的冠狀動脈瘤一般不需要手術治療,應用阿司匹林和γ-球蛋白治療取得顯著效果。

冠狀動脈瘤手術需在低溫體外循環下進行,行動脈瘤切除或瘤體兩端結紮,用大隱靜脈或乳內動脈搭橋

對併發急性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者,可採取溶栓治療,經靜脈或冠狀動脈內注射鏈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溶栓治療效果不滿意者,仍需手術治療。

17 預後

至今爲止,幾乎沒有關於冠狀動脈瘤患者自然生活史的有臨牀意義的資料。由於冠狀動脈瘤發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自然生活史與原發病有關。此類患者,大多死於栓塞血栓形成導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或因動脈瘤破裂造成急性心包填塞死亡。患川崎病患者大多病情是一過性的,而且可以自愈。只有1.2%死於發病以後6個月。但也有一半病人的冠狀動脈瘤可以自行消退。對於那些長期有冠狀動脈瘤的病人,仍有因血栓形成或脫落發生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險。

Kitamura報道170例因川崎病引起的心肌梗死人中,死於第1次心肌梗死佔22%,死於第2次心肌梗死佔60%,死於第3次心肌梗死爲87%。

18 冠狀動脈瘤的預防

1.針對其可能的各種致病因素進行預防,大力提倡優生優育,妊娠早期避免病毒感染,減少子宮受不良物理和化學因素的影響,必要時進行產前遺傳學染色體檢查,防患於未然。

2.冠狀動脈瘤常伴有冠狀動脈的狹窄,即使不伴有狹窄,動脈瘤的異常擴張也改變了血流的性質,發生渦流和血液滯留,因此亦產生血栓和栓子脫落,臨牀上出現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臨牀上已確診爲冠狀動脈瘤,無論有無症狀否,都應考慮手術治療。但對川崎病患者手術治療應慎重考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