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分枝桿菌的皮膚感染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uī fèn zhī gǎn jun1 de pí fū gǎn rǎn

3 疾病概述

龜分枝桿菌:多形態桿菌,長而細或短而粗,0.2-0.5× 1-6微米,也曾報道有類球菌類型,直徑0.5微米。不到 5天的幼齡培養抗酸性強,然後開始發育不抗酸的類型。稀釋接種在大部分培養基上培育3—4天后,菌落光滑、潮溼、有光澤,不產色或呈乳脂淡黃色。時常培育3周後,偶爾見到粗糙菌落。在原始描述,此菌只在小鼠、大田鼠、豚鼠和家兔內產生暫短的病變;腹腔注射與小鼠,只有有限的病理現象。新近的協作研究報告揭露靜脈注射與小鼠引起脾、肝、肺和腎的宏觀病變。曾在人膝部潤滑液組織內產生病理變化和臀肌區的類膿腫病變。偶爾分離自痰液;也見於土壤。用吸收血清表明此種在血清學上和化學上有別於其他關係密切的快生長菌。可分爲兩個亞種:a.龜分枝桿菌亞種 描述如上。1 00℃時失去磷酸酯酶,有0.2%苦味酸或1%脫氧膽酸鹽時不生長。不能以煙酰胺或亞硝酸鹽爲唯一氮源。代表菌株NCTC94 7。生理特性見表M2和M3。 b.龜分枝桿菌膿腫亞種100℃時不喪失酸性磷酸酯酶,有0.2%苦味酸、1%脫氧膽酸鹽或M*/40亞硝酸鹽時生長,可以煙酰胺或亞硝酸鹽爲氮源。代表菌株ATCC 199 77。

4 症狀體徵

1、全身性感染

肺部感染甲狀腺炎、心內膜炎、縱隔炎及骨髓炎等。發生免疫缺陷者或某些外科手術(如瓣膜置換、冠狀動脈分流、腎移植等)後的患者,可引起播散性感染,死亡率很高。

2、皮膚感染

發生皮膚外傷污染的注射後,病菌入侵部位出現慢性無痛性皮膿腫,臨牀上頗似脂膜炎。多數不累及附近淋巴結。一般經9~18個月後可自愈

5 疾病病因

龜分枝桿菌屬快速生長羣分枝桿菌,其生物學特性與偶遇分枝桿菌類似,爲自然界腐物寄生菌,可引起皮膚及全身性感染

6 治療方案

本病病原菌對大多數抗生素耐藥,故本病無有效抗生素治療。全身性感染者主要依靠支持療法。皮膚感染通常有自限性。膿腫切開引流,小損害切除可縮短癒合過程。

7 相關出處

現代皮膚病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