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按篇中。無問答之語。宜刪論字。
志雲。痹者。閉也。血氣留着於皮肉筋骨之間爲痛也。簡按王以陰爲寒。故根據痹論寒勝者爲痛痹之義而釋之。新校正。則以爲王以痛爲痹之通訓。卻非也。
張雲。滑。爲陽邪有餘。而病風者。熱則生風也。疝者前陰少腹之病。男女五臟皆有之。狐之晝伏夜出。陰獸也。疝在厥陰。其出入上下不常。與狐相類。故曰狐疝風。此非外入之風。乃以肝邪爲言也。高雲。氣病爲疝。血病爲積。滑主氣盛。澀主少血。故厥陰脈滑。則病狐疝。又曰。風者。氣動風生。風主氣也。下文肺風脾風心風腎風肝風。皆氣動風生之義。簡按本髒篇雲。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爲狐疝。經脈篇雲。肝所生病者。狐疝遺溺。而本篇系以風者。壽夭剛柔篇雲。病在於陰者。謂之痹。病在於陽者。謂之風。凡脈滑爲陽有餘。今脈滑者。並以風稱之。其義可知矣。陳氏三因方雲。寒疝之氣。注入中。(按陳誤以爲陰囊。故其言如此。)名曰狐疝。亦屬疝。葛氏傷寒直格雲。狐疝。言狐者。疝氣之變化。隱見往來不可測。如狐也。張注本於此。楊上善之解恐非。
馬雲。當作癮疹。吳雲。隱軫。即癮疹。張同。簡按釋名。胗。展也。癢搔之捷展起也。乃知胗借而作軫。後世從作疹也。馬注誤。厥陰爲陰痹。爲狐疝風。太陰爲肉痹。爲脾風疝。太陽爲骨痹。爲腎風疝。少陽爲筋痹。爲肝風疝。其理固明矣。而至少陰爲皮痹。爲肺氣疝。陽明爲脈痹。爲心風疝者。則與常例異。蓋此篇。以三陰三陽。單配乎五臟。故與他篇之例不同也。舊注。或以運氣之義而釋之。率不可從。
痹論雲。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肺痹者。煩滿。喘而嘔。馬雲。腎爲肺之子。其水上逆於肺母。故皮爲肺之合。今腎有餘。當病皮痹癮疹。其病在表也。不足當爲肺痹。其病在裏也。
病積溲血
馬雲。其脈若滑。則當病肺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澀。則當病有積及溲血。內傷之邪也。張雲。澀。爲心血不足。故經滯而爲積聚。血亂而爲溲血也。
吳雲。太陰溼土之氣也。其氣有餘則溼勝。脾主肌肉。奠位乎中。故肉痹寒中。不足則土氣弱。故病脾痹。簡按痹論雲。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爲大塞。所謂肌痹。即肉痹。
馬雲。其脈若滑。則病脾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澀。則當有積。及心腹時滿。內傷之邪也。張雲。太陰脈滑。則土邪有餘。脾風疝者。即腫重墜之屬。病在溼也。
馬雲。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胃乃心之子。有餘則病脈痹。以心主脈。脈主半表也。不足則病心痹。心主裏也。簡按吳張以陽明燥金之氣。有餘不足而釋之。此運氣家之言。不可藉以解經也。
痹論雲。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王注心下痹。恐非。
馬雲。其脈若滑。則病心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澀。則病積時善驚。內傷之邪也。簡按脈要精微論雲。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痹論雲。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馬雲。其脈若滑。則病腎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澀。則病積。時癲疾。內傷之邪也。
痹論雲。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爲引如懷。
馬雲。其脈若滑。則病肝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內傷之邪也。
人氣在脈
溢入孫絡
吳。此下。增孫絡二字。張雲。夏時氣盛。故溢入孫絡。而充皮膚。所以人氣在孫絡。
內溢肌中
馬雲。長夏者。六月建未之月。其氣在肌肉者。正以長夏經脈絡脈皆盛。內溢肌中。所以人氣在肌肉也。
皮膚引急
馬雲。秋氣在皮膚者。正以秋時天氣始收。人之腠理閉塞。皮膚引急。所以人氣在皮膚也。
通於五臟
高雲。冬氣之所以在骨髓者。蓋以冬者氣機蓋藏。血氣在中。內着骨髓。通於五臟。髒者。藏也。惟冬主藏。故通五臟。而冬氣在骨髓。
不可爲度
志雲。謂天有六淫之邪。而人有形層。六氣之化也。如邪留於外。則爲皮肉筋骨之痹。合於內。則爲心肝脾肺之痹矣。如留於氣分則爲疝。留於血分則爲積矣。如身中之陽盛則爲熱。虛寒則爲寒矣。此皆吾身中陰陽之變化也。高雲。四地主氣。各有常度。至其變化也。不可爲度。
吳雲。闢。音。馬雲。闢。同。
馬雲。血氣旋逆。吳雲。血氣環於經。即逆而上。爲浮氣也。志雲。環逆者。逆其轉環也。言血氣之從經而絡。從絡而皮。從皮膚而復環轉於肌中也。張雲。血氣環周。皆逆不相營運。故爲喘滿上氣。按本篇。與前診要經終論。義同文異。但彼分四時。此分五時。故有刺肌肉之謂。然本篇春夏冬三時。皆闕刺秋分皮膚等義。意者。以長夏近秋。故取肌肉。即所以刺秋分也。後仿此。簡按張本於新校正。其說似傅會。然春夏冬。並闕刺秋分。亦可疑焉。
春刺筋骨
高雲。筋連於骨。故曰筋骨。
內着
馬雲。着。着同。
內卻
吳雲。令血氣卻弱。是以善恐。志雲。血氣虛。卻於內矣。陽明脈虛。則恐如人將捕之。
血氣上逆
張雲。夏刺冬分。則陰虛於內。陽勝於外。故令人血氣逆而善怒。志雲。夏氣浮。長於上。而反逆之使下。則氣鬱不疏。而使人善怒也。上逆。當作下逆。簡按今從舊文。
吳雲。心生脈。秋刺經脈。而虛其經。則經脈虛。而心氣亦虛矣。故善忘。
氣不外行
張據全本。作氣不衛外。注云。氣虛不能衛外。氣屬陽。陽虛故臥不欲動。
令人目不明
志雲。蓋五臟之精。皆注於目。而爲之睛。冬者血氣在中。內着骨髓。通於五臟。血氣內脫。則五臟皆虛。故令人目不明也。
張雲。當陽氣伏藏之時。而刺其陽分。則陽氣外泄。陽虛陰勝。故留爲大痹。志雲。大痹者。髒氣虛。而邪痹於五臟也。
與精相薄
吳雲。精。真氣也。薄。邪正摩蕩之名。
精氣不轉
吳雲。精氣不變。張雲。精氣不致轉變矣。志雲。精氣不逆回矣。高雲。不轉。內存也。簡案轉。恐薄之訛。
根據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吳。變下句。馬高同。吳雲。變。謂髒氣變動爲病也。馬雲。根據其髒之所變。以候知其死耳。高雲。根據其髒之所變病。以候其動。候其動。而知其死也。張。候下句。志同。張雲。見其變動之候。則識其傷在某髒。故可知其死期。簡按據王注。變下句。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