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從容。系古經篇名。見第二節。本篇。詳示從容之義。故名篇。吳雲。篇內論病情有難知者。帝示雷公從人之容貌。而求合病情。其長其少其壯。容不類也。高雲。聖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從容中道。帝以此理示諸雷公。故曰示從容。
及於比類
馬雲。觀前後篇內。俱有比類。系古經篇名。然實以比方相類爲義。
水所從行
吳雲。水。謂五液也。此皆人之所生。指膽胃以下十四端而言。高雲。五臟主藏精者。故曰水。
治之過失
吳雲。言五臟六腑七情五液。皆人所賴以生。治之者。恆有過有失也。張雲。凡治過於病。謂之過。治不及病。謂之失。不得其中。皆治之過失也。志本。失。作矣。
子別試
吳雲。別。謂往時也。張雲。別試通者。謂素之所通也。其有未通者。當請問其所不知耳。志雲。別者。謂未通天道也。高雲。既誦脈經。當於脈經辨別。而試通之。簡按諸注義未穩。蓋別試者。謂脈經上下編之外。別有所通。試論之也。下文子言上下以對何也語。可見耳。
窈冥
熊音。窈。烏絞反。深也。吳雲。窈冥者。義理玄妙。非書傳之陳言也。
脾虛浮似肺
張雲。脾本微軟。病而虛浮。則似肺矣。腎本微沉。病而小浮。則似脾矣。肝本微弦。病而急沉散。則似腎矣。脈有相類。不能辨之。則以此作彼。致於謬誤。此皆工之不明。所以時多惑亂也。按王氏曰。浮而緩云云。此詳言五臟脈體。以明本節之義也。所以診法有從部位察髒氣者。有從脈體察髒氣者。得其義。則妙無不在。學人當於此而貫通焉。
從容得之
馬雲。若明從容篇比類之。則窈冥之妙傳矣。吳雲。從人之容色。而求病情。斯得之矣。志雲。從容者。天之道也。天道者。陰陽之道也。簡按詩都人士箋雲。從容。猶休燕也。正義雲。休燕。閒暇之處。中庸雲。從容中道。聖人也。家語哀公問雲。夫誠。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所以定體也。廣雅雲。舉動也。考數義。王以安緩釋之。乃爲允當。
怯然
熊音。怯。去劫反。畏也。
夫從容之謂也
吳雲。帝言若是者。宜從其人之容貌。而合之病情也。張雲。引經語也。如下文。志雲。此言經脈之當求之於氣也。夫從容者。氣之謂也。高雲。比類者。同類相比。辨別其真。必從容而得之。故曰。夫從容之謂也。簡按今從高注。
年少則求之於經
張雲。年少者。每忽風寒勞倦。所受在經。簡按志以年長年少年壯。爲長女中女少女。以爲三陰之義。注義迂迴。不可從。
夫浮而弦
張雲。腎脈宜沉。浮則陰虛。水以生木。弦則氣泄。故爲腎之不足也。簡按仲景雲。弦則爲減。即此義也。
水道不行
張雲。精所以成形。所以化氣。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故怯然少氣也。
一人之氣病在一髒也
吳雲。一人之氣。病在一髒。一髒不再傷。故三髒俱行。不在法也。張雲。凡此皆一人之氣。病在腎之一髒耳。即如上文雷公所問頭痛者。以水虧火炎也。筋攣者。腎水不能養筋也。骨重者。腎主骨也。噦噫者。腎脈上貫肝膈。陰氣逆也。腹滿者。水邪侮土也。時驚者。腎藏志。志失則驚也。不嗜臥者。陰虛目不瞑也。病本於腎。而言三髒俱行。故非法也。志高義同。
三髒俱行
簡按行字。諸家無解。蓋謂病之行也。
此何物也
高雲。此何故也。簡按物訓故。未見所據。
子所能治知亦衆多
吳雲。帝言子所能者。治所知之病。亦衆人之所稱歟。張雲。言子之所能。餘亦知其多。但以此病爲傷肺。則失之矣。簡按張似是。
譬以鴻飛亦衝於天
吳雲。譬之鴻飛。亦常沖天。然有時而下。不常高爾。張雲雖所之任意。而終莫能得其際。亦猶長空浩渺之難測耳。高雲。粗工妄治而愈。是千慮一得。譬以鴻飛亦衝於天。簡按張注似稍通。衝。同。
化之冥冥
馬雲。化字。恐當是託。世本訛也。吳雲。變化於冥冥莫測之境。張同。志雲。察造化之冥冥。
何必守經
吳雲。何必執守經常哉。
去胃外歸陽明也
吳雲。去其胃腑。而外歸陽明經也。
吳雲。二火。猶言二陽。謂胃也。三水。猶言三陰。謂脾也。言太陰之氣。外歸陽明。陽明不勝太陰。是以脈亂而失其常。常脈浮緩。今失而爲浮大虛矣。高同。馬張仍王。
由失以狂也
簡按孟子。王由足用爲善。由。與猶通。王注本此。高爲從之義。非是。
經脈傍絕
張雲。肺臟損壞。則治節不通。以致經脈有所偏絕。
是失吾過矣
吳雲。是失二字爲句。
名曰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