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宋 朱肱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卷第六

此一卷論傷寒傷風熱病中暑溫病溫瘧風溫溫疫中溼溼溫、病、溫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實辨。言順則事成。又況傷寒之名。種種不同。若識其名。縱有差失。功有淺深。效有遲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療。往往中暑乃作熱病治之。反用溫藥。溼溫乃作風溫治之。復加發汗。名實混淆。是非紛亂。性命之寄。危於風燭。今於逐問下詳載疾狀而名之曰某病。庶幾因名識病。因病識證。如暗得明。胸中曉然。而處病不瘥矣。

(三十八)問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

此名傷寒也。傷寒之候。發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發汗而解。麻黃湯主之。(正二十)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正二)。又人蔘順氣散(雜三十)。蔥豉湯。(雜七四)蒼朮散。(雜三一麻黃葛根湯(雜三十二)可選而用之。○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與證也。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正四)。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正三十七)加黃最良。尺脈尚遲。再作一劑。○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下利。則頻頻與少桂枝湯(正乙)。使體潤。連日。當自解。○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類和解之。

(三十九)問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慘。煩躁。手足不冷。

此名傷風也。傷風之候。頭疼發熱。脈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之(正一)。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敗毒散(雜三十三)。獨活散(雜三十四)。可選用之。治太陽中風有汗桂枝湯。凡脈緊必無汗。唯濡而緊。卻自汗。勿誤用小建中湯也。(正三十七)須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也。項背強者。桂枝湯葛根也(正十八)。(本草葛根傷風有溼。開竅解肌。蓋桂枝葛根者。謂中風有溼。當加之去其風溼。取微汗者。風溼去也)裏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正八)(不飲水者是也)凡發汗後。汗不止爲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正六)腹滿者。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發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正十三)○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證可加黃芩半兩。陽旦湯是也(雜百十六)。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若病患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又問傷寒傷風何以別之。傷寒者。脈緊而澀。傷風者。脈浮而緩。傷寒無汗。(脈澀故也)傷風有汗傷寒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而自增寒。惡風者當風而增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中風。脈緊無汗。爲傷寒陽明善飢中風不食傷寒少陽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爲中風口苦咽乾目眩傷寒。若三陰傷風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餘證同三陽

(四十)問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

此名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爲中風。候脈浮緊爲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爲傷寒。候脈浮緩爲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正三十五)。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無汗。病似麻黃煩躁是也。(脈弱有汗桂枝證。脈緊不煩躁麻黃證)大青龍湯治病麻黃湯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傷寒俱盛。故青龍湯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膏所以爲緊。此治營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湯。則發汗多傷人。(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湯)大抵感外風者爲傷風。感寒冷者爲傷寒。故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營。大青龍主營衛俱傷故也。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爲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淺。寒傷營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營行脈中爲陰。主內。肌肉之間。營氣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大醫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雲。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爲逆也。類纂雲。凡發汗過多。筋惕肉。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正百五)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餘根據加減法。仲景制真武湯。乃爲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四十一)問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支節痛重。其脈洪盛者。

此名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爲熱病。治熱病傷寒同。有汗桂枝湯。(正一)無汗麻黃湯。(正二十)加煩躁者。宜大青龍湯(正三十五)。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太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鬚用加減法。夏至桂枝黃芩半兩。夏至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也。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地暖之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雜三十五)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也。古方三月至夏爲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雜三十六)亦可選用之。○又問夏至後皆可行白虎湯液耶。白虎湯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今之醫者。見六月中病。多雲中暑。不辨熱病。用藥大涼。又況夏月陰氣在內。最難調治。白虎湯尤宜戒之。

(四十二)問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雲。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傷寒即身體支節痛重。其脈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發耳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塗油。類纂雲。面垢陽證也。一名面塵。若塵埃之着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但覺倦怠。四肢卻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正六四)。痰逆惡寒者。橘皮湯主之。(雜四)不惡寒者。竹葉湯主之。(正九五)頭疼噁心煩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正六六)最妙。○又問中暑何故灑然毛聳惡寒。答曰。經雲。四時八風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熱病法治之。複用溫熱藥。必致發黃斑出。更爲蓄血。尤宜戒之。

(四十三)問夏至以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

此名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爲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又非溫疫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春初秋末。陽氣在裏。其病稍輕。縱不用藥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湯(雜一)、解肌湯(雜三八)、柴胡桂枝湯、(正三一)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桂枝也。嗽者小柴胡五味子也。或煩渴發熱惡寒虛煩者。並竹葉石膏湯(正九五)。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處。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麻黃大青龍內宜加減也。(加減法。在熱病門)

(四十四)問病患先熱後寒。尺寸脈俱盛。

此名溫瘧也。先熱後寒。名曰溫瘧。病患尺寸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小柴胡湯主之。(正二九)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後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湯。(雜三九)有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湯。(雜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雜四一)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服水土。嘔吐甚者。可服五苓散。(正六六)脈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作無時。大便祕者。可服大柴胡湯下之。(正三十)脈浮大。寒熱往來者。可服祛邪丸吐之。(雜四三)久不愈者。服瘧母煎丸。(雜四二)當自愈。治瘧之法。無以過也。○大抵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浮者可吐之。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非傷寒之謂。以其壞傷寒溫瘧一證。故因而及之。

(四十五)問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此名風溫也。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即發風溫。主四肢不收。(左傳曰。風淫末疾)頭疼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風)不可發汗發汗譫言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療之者。復發其汗。如此死者。醫殺之也。風溫不可發汗。宜葳蕤湯。(雜四五)風溫身灼熱者。知母幹葛湯。(雜四六)風溫加渴甚者。栝蔞根湯。(雜四七)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漢防己湯。(雜四八)

(四十六)問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

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雜四九)、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並雜五十)、敗毒散。(雜三十三)冬氣溫。春氣寒。夏氣冷。秋氣熱。爲時氣時氣傷寒同而治有異者。蓋因四時不正之氣而更改。不拘以日數淺深。汗吐下隨證施行。所以聖散子不問表裏陰陽者此也。唯聖散子性差熱。用者宜詳之。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爲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散(雜一)解肌湯主之。(雜三十八)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爲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爲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雜五一)、射干湯(雜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湯(雜五三)。可選而用之。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責邪在肺。溼熱相搏。民多病癉。癉者黃也。宜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煎茵陳汁調五苓散。(正六十六)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責邪在腎。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爲冬溫。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則伏寒變溫病。宜葳蕤湯。(雜四五)仲景雲。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爲期。不可以過。此爲大法。

(四十七)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溼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溼。溼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爲中溼。(脈細者非也)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術附湯。(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至真要論雲。治溼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匱要略雲。溼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白朮四分。發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溼家雖身體痛。不可太發汗。汗出則作。大抵中溼者。水溼之蒸氣。及汗出當風。取冷過度。或中霧露與風寒氣合者曰痹。皆由中於溼而後挾以異氣。其寒多者爲痛。爲浮腫。非附子桂術不能去也。其風多者爲煩熱。爲流走。爲拘急。非麻黃薏苡烏頭輩不能散也。其中氣者爲堅滿。爲癃閉。非甘遂葶藶枳術不能泄也。

(四十八)問支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

此名風溼也。脈浮爲風。溼是風氣溼氣相搏。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欲發汗。但身潤。則風溼俱去。若大發其汗。則風氣溼氣在矣。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雜五四)防己黃湯、(雜五五)桂枝附子湯(正六九)桂枝白朮湯甘草附子湯、(正七一)術附湯、(正七十)杏仁湯、(雜五六)敗毒散(雜三十三)可選而用之。身腫者。甘草附子湯防風

(四十九)問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

此名溼溫也。其人嘗傷於溼。因而中暑溼熱相搏。則發溼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多汗目痛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脾屬土主溼)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HT。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雜百十七)主之(此方出傷寒微旨。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雜四十)

(五十)問發熱惡寒頸項強急。腰身反張如中風狀。或螈口噤

此名也。傷風頸項強急。身體反張。屬太陽經。先因傷風。又感寒溼而致然也。古人謂之病。(音幟。又作痙。巨郢反。者。強直也。古人以強直爲。金匱要略雲。太陽病。其身體KTKT。便爲也)外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之狀。此爲異耳。(新產血虛多汗喜中風亦有此證)當察其有汗無汗。以分剛柔。(無汗惡寒名剛。有汗惡寒名柔,)無汗葛根湯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湯(正十八)主之。(本草葛根傷風有溼開竅解肌)凡剛柔二。小續命湯。(雜五七)並可與之。(有汗小續命湯麻黃葛根也)若審知剛。胸滿口噤。其人臥不着席。腳攣急。咬齒。當行大承氣湯。(正四一)(外臺雲。熱而者死。熱病痙者。反折螈。齒噤也)○又問剛柔二。與陰陽二痙是如何亦作痙。陽痙屬剛。陰痙屬柔。附術散、(雜五八)桂心白朮湯、(雜五九)附子防風散、(雜六十)八物白朮散、(雜六一)桂枝煮散。可選而用之。(活人續集解惑論雲.合面而臥爲陰痙。仰目者爲陽痙。又云或因溼家發汗多。則發也)

(又五十)問初春病患肌肉發斑癮疹錦紋。或咳心悶。但嘔清汁。

此名溫毒也。溫毒發斑者。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癮疹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雜九四)黃連橘皮湯(雜百廿五)尤佳。

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