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匯辨》

清 李延昰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提綱論

經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蓋謂六者足以定諸脈之綱領也。又曰∶“小大滑澀浮沉。”《難經》則曰∶“浮沉長短滑澀。”仲景曰∶“弦緊浮沉滑澀,此六者名爲殘賊,能爲諸脈作病。”滑伯仁曰∶“提綱之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之六脈。夫所謂不出於六者,亦其足統表裏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溼燥、臟腑血氣之病也。浮爲陽爲表診爲風爲虛。沉爲陰爲裏,診爲溼爲實。遲爲在髒,爲寒爲冷。數爲在腑,爲熱爲燥。滑爲血有餘。澀爲氣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意論之,不出表裏寒熱虛實六者之辨而已。如浮爲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爲在裏則細小而伏可類也。遲者爲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爲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爲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爲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皆大概,人所易知。然即六者之中,復有相懸之要,則人或不能識,似是而非誤非淺矣。夫浮爲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因真陰脫於下,而孤陽浮於上,是浮不可以概言表,而可升散乎!沉爲裏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盛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裏,而可攻下乎!遲爲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而可溫中乎!數爲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而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而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弦不可以概言實,而可消之乎!乃知診法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