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逢源》

清 李學川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陰陽清濁

(次血絡論之後)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別之奈何。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氣血諸海○本經俱言陽清陰濁。此言陰清陽濁。以髒陰而腑陽。髒清而腑濁也)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耳目口鼻)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