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接觸性口炎(allergic contacted stomatitis)是超敏體質者的口腔局部與藥物、修復材料等接觸後,發生變態反應而引發的一種口腔黏膜炎症性疾病[1]。屬Ⅳ型變態反應。義齒基託(甲基丙烯酸甲酯、鎳鉻合金、鈷鉻合金)、牙體充填物(銀汞合金、樹脂類)、嵌體(金、銀)、牙膏、脣膏、口香糖、丁香油、碘劑等均可作爲變應原使某些個體致敏,引發變態反應。這些反應中有的是直接接觸引起反應;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接觸中間產物致敏;也有的需經陽光照射纔有致敏性。變態反應性(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接觸物本身並不具刺激性。不是每個接觸者都發病,僅過敏體質者發病。機體接觸過敏原後,一般經2~3天才出現病理反應,首先在接觸部位發生病變,輕者黏膜腫脹發紅,或形成紅斑。重者發生水皰、糜爛或潰瘍,甚至組織壞死。病變除在接觸部位外,也可向鄰近部位擴展。治療應首先消除病因,對症處理未愈或瘙癢嚴重者可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局部治療可用消炎、止癢、促進癒合的含漱劑或藥膏。
8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病因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多爲Ⅳ型變態反應,或是以Ⅳ型爲主的混合型變態反應。引起接觸性口炎的原因分爲原發性刺激因素和變態反應兩種。前者因接觸物本身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觸後均可發生病變,如強酸、強鹼或其他有毒物質等。此種情況不屬於變態反應口炎。變態反應性(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接觸物本身並不具刺激性。不是每個接觸者都發病,僅過敏體質者發病。
9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發病機制
變態反應性(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接觸物本身並不具刺激性。僅過敏體質者發病,變應原(過敏原)作用於機體後,可使T細胞致敏,並大量增殖。當再次接觸相應抗原(過敏原),致敏T細胞就分化增殖,並直接殺傷靶細胞,或釋放淋巴因子。引起以單核細胞浸潤和細胞變性壞死爲主的局部變態反應性炎症。反應發生較遲緩,一般經48~72h才發生反應。故稱遲髮型變態反應亦即Ⅳ型變態反應,但在臨牀實踐中遇到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往往不是單一型變態反應,而常是混合型,但總以某一型爲主。。
10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臨牀表現
接觸性口炎主要是Ⅳ型變態反應引起,常見致敏物質有甲基丙烯酸甲酯,自凝丙烯酸酯、銀汞合金、脣膏、泡泡糖等。在接觸致敏物質半天甚至24h以上,再接觸過敏原即可發生反應,接觸部位粘膜發紅、水腫、在紅斑上中發生水皰,糜爛或潰瘍、自覺灼痛。臨牀上用銀汞合金作充填術後可見在接觸的粘膜上出現類似扁平苔蘚病損,去除銀汞充填物改用樹脂充填,則病損可消退。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臨牀特點是機體接觸過敏原後,一般經2~3天才出現病理反應,首先在接觸部位發生病變,輕者黏膜腫脹發紅,或形成紅斑。重者發生水皰、糜爛或潰瘍,甚至組織壞死。病變除在接觸部位外,也可向鄰近部位擴展。口腔科臨牀常見爲修復材料引起的接觸性口炎。一般在戴義齒2~3天后,與義齒基託相接觸部位的黏膜充血、發紅、腫脹。患者有灼熱刺痛感。重者可形成水皰、糜爛或潰瘍。若及時除去過敏因素,不帶義齒。病變可於1~2周內好轉。
另一較常見情況爲銀汞合金或金屬冠引發的過敏反應。臨牀可見銀汞充填或金屬冠的牙齒在相應部位的黏膜和牙齦上,黏膜發紅,或有白色條紋狀病變,患者有不適燒灼感或刺痛感,很少見糜爛或潰瘍,此稱爲苔蘚樣變。除過敏因素外,有人認爲金屬在口腔中形成的流電作用與病變的發生也有關。
口腔黏膜局部用抗生素軟膏、止痛劑、含漱劑或化妝脣膏等亦有發生過敏反應者。在藥物接觸部位有瘙癢不適或燒灼刺痛。亦可出現腫脹發紅,甚至糜爛、出血。與藥物性口炎的臨牀表現相似。
11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診斷
1.有可疑物的直接接觸。
2.病損發生突然。
3.常見爲修復材料引起的接觸性口炎,與義齒基託相接觸部位的黏膜充血、發紅、腫脹。患者有灼熱刺痛感[1]。
4.另一較常見情況爲銀汞合金或金屬冠引發的變態反應[1]。有銀汞充填或金屬冠的牙齒在相應部位的黏膜和牙齦發紅,或有白色條紋狀病變,患者有不適燒灼感或刺痛感,稱爲苔蘚樣反應[1]。
5.口腔黏膜局部用抗菌藥物軟膏、止痛劑、含漱劑或化妝脣膏等也可發生變態反應[1]。在藥物接觸部位有瘙癢不適或燒灼痛,亦可出現腫脹發紅,甚至糜爛、出血,與藥物性口炎的臨牀表現相似[1]。
6.接觸變應原後,經2~3天出現口腔局部黏膜充血水腫,或形成紅斑,重者發生水皰、糜爛或潰瘍,甚至組織壞死,表面滲出形成假膜覆蓋。病變除在接觸部位外,也可向鄰近部位擴展[1]。
7.病損僅限於口腔皮膚黏膜接觸區。出現充血、水腫、水皰、糜爛或潰瘍,周界規則清楚,形態比較單一,有時皮損輪廓與接觸物完全一致。去除接觸物後病損減輕甚至自愈,再接觸時又可復發。
11.1 實驗室檢查
2.斑貼試驗是診斷接觸性口炎最可靠又簡單的方法。國際最常用於斑貼試驗的裝置是鉛製的小室,內徑8mm,面積50mm2,容量20μl,貼在微孔膠紙上。用時將致敏原放在藥室內,然後貼於背部健康皮膚上,經24h或48h,除去試驗藥室,20min後觀察結果。連續4~7天。
11.2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現爲急性炎症變化。可見組織水腫,血管擴張,有炎症細胞浸潤。苔蘚樣病變時可見部分上皮粒層較明顯,表層輕度過角化。
12 需要與過敏性接觸性口炎鑑別的疾病
慢性萎縮性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又稱義齒性口炎:①病損發生緩慢,病程遷延;②多發生於上齶部義齒承託區;③臨牀表現爲邊界清楚的承託區黏膜發紅,在發紅的黏膜上可出現白色斑點或斑片;④塗片或唾液含漱濃縮培養,白色念珠菌可爲陽性。
13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的治療
13.1 去除病因
消除並避免再次接觸變應原。
採用藥物治療前,應首先去除引起變態反應的因素[1]。如更換義齒修復材料或牙體充填材料,停用可疑藥物或化妝品等[1]。
要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引起變態反應的藥物、修復材料、化妝品等[1]。
13.2 抗過敏治療
一般對症處理未愈或瘙癢嚴重者可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如氯苯那敏、阿司咪唑等以止癢、消炎。也可同時服用維生素C、鈣製劑,嚴重的用10%葡萄糖液10ml靜脈注射,1次/d。也可酌情使用皮質類固醇製劑。
(1)氯苯那敏:4~8mg,一日3次口服。應用氯苯那敏時應注意其不良反應以及禁忌證:嗜睡、疲勞、乏力,用藥期間不得駕駛車輛或操作危險的機器。膀胱頸部梗阻、幽門十二指腸梗阻、消化性潰瘍所致的幽門狹窄、心血管疾病、青光眼、高血壓、高血壓危象、甲亢、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體徵明顯時慎用。下呼吸道感染以及哮喘患者禁用。[2]
(2)賽庚啶:4mg,一日3次口服;不良反應有嗜睡、口乾、乏力、頭昏、食慾增強等,高空作業者、駕駛員應慎用。[2]
(3)苯海拉明:25~50mg,一日2~3次。不良反應有:嗜睡、頭暈、噁心;過敏或對乙醇胺類藥物過敏者、重症肌無力、閉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2]
(4)異丙嗪:12.5~25mg,一日3次口服。不良反應:嗜睡、口乾,因此高空作業者、駕駛員、運動員禁用。不應與哌替啶、阿托品合用。[2]
(5)氯雷他定:10mg,一日1次口服。不良反應:乏力、頭痛、嗜睡、口乾、胃腸道不適以及皮疹等。[2]
13.3 局部治療
可用消炎、止癢、促進癒合的含漱劑或藥膏。有大量滲出用:1∶20醋酸鋁溶鋁溶液、3%硼酸溶溶液。有感染徵象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rivanol)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溼敷。
口腔黏膜病損以局部用藥治療爲主,對症治療,消炎止痛,促進癒合[2]。如金黴素軟膏、紅黴素軟膏、利多卡因溶液、氯己定溶液等局部應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