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醫大辭典》·古山龍
古山龍爲中藥名,出自廣州部隊衛生部《常用中草藥手冊》[1]。
2.1 別名
2.2 來源及產地
防己科植物古山龍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 Diels的根或莖藤[1]。分佈廣東、廣西、雲南等地[1]。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1.治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瘧疾[1]。煎服:9~15g[1]。
2.治眼結膜炎,皮膚溼疹,膿皰瘡,陰道炎,腳癬感染[1]。煎水洗患處[1]。
2.5 化學成分
根含小檗鹼、藥根鹼[1]。莖含掌葉防己鹼、小檗鹼、藥根鹼[1]。
2.6 藥理作用
3 《全國中草藥彙編》·古山龍
3.1 拼音名
Gǔ Shān Lónɡ
3.2 別名
3.3 來源
爲防己科古山龍屬植物古山龍Arcangelisia loureiri (Pierre) Diels,以藤莖及根入藥。全年可採,以秋季採爲好,洗淨切片,曬乾備用。
3.4 性味
苦,寒。
3.5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解毒止痛。用於預防流行性感冒、鉤端螺旋體病,治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瘧疾;外用治眼結膜炎,皮膚溼疹,膿皰瘡,陰道炎。
3.6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
3.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4 《中華本草》·古山龍
4.1 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4.2 拼音名
Gǔ Shān Lónɡ
4.3 英文名
Mountain Dragon, Stem of Mountain Dragon
4.4 別名
黃連藤、黃肚木通、黃膽欖、大黃藤、黃藤、鉤影、黃丁課、問更梅。
4.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cangelisia gusanlung H.S.Lo[A.loureiri auct.non(pierre)Diel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以秋季採爲好,除去雜質,洗淨,切片,曬乾。
4.6 原形態
古山龍 木質大藤本。老株藤莖表面褐色,具縱條紋,斷面鮮黃色。單葉互生;葉柄長3-8,基部膝狀,先端稍膨大;葉長近革質,闊卵、卵形至橢圓形,長8-12cm,寬6-10cm,先端驟尖,基部近截平,基出脈3-5條,全緣,兩面無毛。花單性;圓錐花序常在老幹睡生出;雄花序纖弱,長約3cm,分枝穗狀,幾無柄;雄花花被片9,外面3枚較小,內面3枚花瓣狀;雄蕊9-12,花絲合生,花葯頂生,橫裂;雌花序長30-50cm;雌花花被片6;退化雄蕊微小,鱗片狀;心皮3,無花柱,柱頭闊,具乳頭狀凸起。核果1-3個,長圓形,後變黃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4.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中較陰溼處或山腰密林中。
4.8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直徑可達6cm。表面灰棕色,有淺縱溝,節處隆起。質堅硬,斷面木部灰黃色至黃綠色,散佈多數小孔,呈數個同心性環紋及放射狀紋理,中心有髓。顯微鑑 莖橫節面:木栓層由多列細胞組成,內側有石細胞環帶。皮層有厚壁細胞散在。中柱鞘爲石細胞環帶。維管束型,排成2-4輪同心環,每二輪韌皮部外側爲纖維與石細胞相間組成的環帶。木射線細胞含草酸鈣方晶。髓部有石細胞散在。
4.9 化學成份
古山龍莖含掌葉防已鹼(palmatine),小檗鹼(berberine)以及藥根鹼(jatrorrhizine)。根含小檗鹼及藥根鹼。
4.10 藥理作用
有降壓、止痛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4.11 鑑別
理化鑑別 取粗粉1g,加乙醇10ml,迴流10min,放冷,濾過。取濾液5滴,加稀鹽酸1ml與漂白粉少量,即顯櫻紅色;另取濾液5滴,加5%沒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置水浴上蒸乾,趁熱加硫酸數滴,即顯深綠色(檢查生物鹼)。
4.12 性味
苦;寒;小毒
4.13 歸經
心;肺;大腸經
4.14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瀉火解毒。主腸炎;菌痢;黃疸;瘧疾;癤腫;溼疹;陰道炎;支氣管炎;百日咳;扁桃體炎;眼結膜炎
4.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未敷。
4.16 各家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腸炎,菌痢,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癤腫,瘧疾,皮炎,溼疹,膿皰瘡,腳癬感染。
4.17 摘錄
《中華本草》
5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