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蒿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ēi hāo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黑蒿

2.1 拼音名

Hēi Hāo

2.2 別名

艾蒿

2.3 來源

菊科黑蒿Artemisia dubia Wall. var. longeracemulosa Pamp.,以全草入藥。

2.4 生境分佈

雲南。

2.5 性味

苦,寒。

2.6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解暑,止血。主治陰虛潮熱中暑外感吐血衄血皮膚瘙癢。

2.7 用法用量

3~4錢。

2.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黑蒿

3.1 出處

出自《雲南中草藥》。

3.2 拼音名

Hēi Hāo

3.3 英文名

all grass of Ordos Wormwood.

3.4 別名

艾蒿、蒿枝、苦蒿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菊科植物多花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myriantha Wall. Ex Berss. [A.uulgaris L.var .myriantha (Wall.ex Bess.) C. B. Clarke]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洗淨,切段曬乾

3.6 形態

多花蒿 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主根稍明顯,側根多數;根狀莖稍粗,常生有營養枝。莖生或叢生,有縱棱,上部多分枝,棕褐色或深褐色,莖、枝密被粘質腺毛及短柔毛。莖下部地花期枯萎,中部葉橢圓形或卵形,長5-14cm,寬6-10cm,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或每回的於全裂,每側裂片4-5枚,裂片卵狀橢圓形,二回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鈍尖,有短尖頭,中軸成翅狀,中上面深綠色,密被腺毛,背面密被蝗絲狀綿毛及腺毛;葉柄長0.5-2cm;上部葉羽狀深裂,每側有3-4枚裂片頭狀花序多數,長卵形或長圓形,單側下垂,於分枝上排成穗狀式總狀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略短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雌花3-5朵,花柱伸出花冠外;兩性花4-6朵,花柱與花冠近等長。瘦果倒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8-11月。

3.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路旁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山西、甘肅、青海、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3.8 性味

味苦;性寒

3.9 功能主治

清熱;祛暑;涼血止血。主夏季感冒中暑發熱骨蒸潮熱吐血衄血

3.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2g。

3.11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