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辣蓼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óng là liǎo

2 《*辭典》:紅辣蓼

2.1 出處

《貴州民間方藥集》

2.2 拼音名

Hónɡ Là Liǎo

2.3 別名

瓊柳草(《貴州中醫驗方祕方》),蓼子草(《貴州民間方藥集》),斑蕉草(《中國藥植圖鑑》),青蓼、蝙蝠草(《泉州本草》),辣馬蓼辣椒草(《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2.4 來源

蓼科植物辣蓼全草。5~6月採收。

2.5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60~90釐米,全株散佈腺點及毛茸。莖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紅色,節膨大。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粗毛,上面深綠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托葉鞘膜質,口緣生長刺毛。穗狀花序生於枝端,花梗細長,長6~12釐米,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白色,散佈綠色點腺,上部呈紅色;雄蕊7~8: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有3棱,外包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2.6 生境分佈

生於近水邊陰溼處。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2.7 化學成份

甙類鞣質

2.8 藥理作用

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溶血鏈球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日本所產的馬蓼與犬蓼有驅蛔作用

2.9 性味

《泉州本草》:"辛,溫,無毒。"

2.10 功能主治

痢疾便血胃痛瘧疾,跌打腫痛。

①《貴州民間方藥集》:"根:治痢疾。"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煩渴,小兒痢疾,蛇犬咬傷。"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去風溼通關竅,散瘀解毒殺蟲止血。"

2.1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含漱。

2.12 附方

①治大腸下血:辣柳草一兩,同豬肉燉服。每隔十日再服一次。(《貴州中醫驗方祕方》)

②治痢疾辣蓼根八錢,水煎,糖調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胃氣痛痧氣腹脹痛:鮮辣蓼枝頭嫩葉三錢,搗爛,加冷開水一大盅,擂汁服。

④治瘧疾辣蓼葉、桃樹葉等分。研細末,用水、酒和製成丸。每日早晚各服一錢,溫開水送下。

⑤治牙痛:鮮辣蓼四兩,水煎,頻頻含漱。

⑥治跌打撞傷,局部青紫腫痛:鮮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釀糟搗爛敷。(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⑦治扁桃腺炎:辣蓼莖葉適量,搗汁加溫開水含漱。(江西《草藥手冊》)

⑧治關節炎辣蓼葉適量,開水泡片刻後搓揉痛處。(江西《草藥手冊》)

2.13 臨牀應用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將新鮮紅辣蓼全草洗淨切碎,按1:5的比例加水浸泡後,用文火煮沸1小時,過濾取汁後再煎,將2次濾液合併加適量糖漿和防腐劑,貯存備用。首次劑量爲200毫升,以後每次lOO毫升,日服3次,7日爲一療程。治療40例(包括慢性菌痢急性發作者4例),一個療程後,痊癒15例,基本痊癒19例,進步5例。無效1例。主要症狀與糞檢恢復正常所需平均時間,發熱爲16.3小時,腹瀉4.6天,腹疼、裏急後重4.5天,大便鏡檢轉陰4.2天,細菌培養轉陰3.4天。此藥冷服時除少數人感腹部不適或疼痛外,無其它副作用

2.14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