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茄苳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óng qié dōng

2 出處

始載於《中國樹木分類學》。

3 拼音名

Hónɡ Qié Dōnɡ

4 英文名

bark of Mangrove, bark of Fourpetale Mangrove

5 別名

紅樹皮、王梨跤

6 來源

藥材基源:爲紅樹科紅茄苳的樹皮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izophora mucronata Poi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剝取樹皮,或挖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7 形態

大灌木或喬木,樹皮褐色,有縱裂皮孔;常有曲膝狀的氣根下垂入地。單葉交互對生;葉柄粗厚而扁,長2.5-5cm;葉片革質,闊橢圓形至長圓形,長10-16cm,寬5-10cm,先端具鑽狀短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葉脈不明顯。總花梗由當年生枝的葉腋內抽出,有花3-7朵排成聚傘花序,總花梗長2.5-4cm,多少下垂;花柄長1-1.3cm,基部有合生的小苞片;花萼4裂,裂片三角狀長圓形,上部漸狹,淡黃色;花瓣4,短於花萼,被白色絲狀長毛;雄蕊8,4枚着生於花瓣上,另4枚着生於萼片上;子房半下位,上部圓錐形,突出花盤外,2室,花柱2裂。成熟果實長卵形,下垂,褐色或綠色,長5-7cm,徑2.5-3.5cm,具宿存花萼;種子1,於果離母樹前發芽,胚軸突出成長棒狀,長36-64cm。花期幾乎全年。

8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灘污泥紅樹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鞋於臺灣。

9 化學成份

紅茄苳葉富含糖、脂類蛋白質[1]。另外本品還含赤黴素(gibberllins)A3、A5、A9[2],α-amyrin),β-香樹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豆甾烯醇(stigmast-7-en-3β-ol),谷甾醇(sitosterol),白樺脂醇(betulin)[3],25-S-螺甾-5-烯-23β,14α-二醇(25-S-spirost-5-ene-23β,14αdiol)[4]及1D-1-O-甲基-粘肌醇(1D-1-O-methyl-mucoinositol)[5].

11 用法用量

內服:6-15g;外用:適量,搗敷。

12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