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acute lymphang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ed filame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cute lymphang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cutesuperficial lymphangit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cute lymphangit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紅絲瘡爲病名[1]。出自《瘡瘍經驗全書》卷六。即紅絲疔[1]。
紅絲疔(red filament acute lymphangitis[2])爲病名[3][4]。又稱紅線疔、血絲疔[4]、赤疔、血箭疔、金絲瘡、血絲瘡、紅演疔、紅絲瘡、紅絲血箭疔、紅演兒、紫疥癍[4]。是指發於四肢,以皮膚呈紅絲顯露,迅速向上走竄,疼痛發熱爲主要表現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當於急性淋巴管炎[4]。出《證治準繩·瘍醫》卷二。
5 紅絲瘡的症狀
從四肢創口發出紅線,漸向軀幹蔓延的一種外科病症[4]。多起於手足,生於手,有紅絲入腋;生於足,有紅絲入腹,均屬重證[4]。初起局部紅腫熱痛,繼而起紅絲沿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竄,重者可伴寒熱頭痛,乏力[4]。
臨牀多見於四肢內側發出一條或數條紅線,漸向上蔓延至肘腋或膝彎,摸之索條樣、壓痛,局部皮膚紅腫發熱[4]。輕者無全身症狀,重者則伴寒熱、頭痛、乏力等症[4]。也可出現高熱、神昏、頭痛等“走黃”現象[4]。
6 紅絲瘡的辨證分型
6.1 火毒入絡
紅絲疔·火毒入絡證(red filament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entering collateral)是指火毒入絡,以患肢紅絲較細,全身症狀較輕爲常見症的紅絲疔證候[4]。
6.2 火毒入營
紅絲疔·火毒入營證(red filament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entering nutrient phase)是指火毒入營,以患肢紅絲粗腫明顯,迅速向近端蔓延,全身寒戰高熱,煩躁,頭痛,口渴,舌苔黃膩,脈洪數爲常見症的紅絲疔證候[4]。
7 紅絲瘡的治療
7.1 鍼灸治療
用三棱針或粗針沿紅絲的終點依次向起點點刺出血,間隔約寸許,並挑破初起瘡頭[4]。如出現疔瘡走黃現象,應及時採用綜合療法急救[4]。
7.2 方藥治療
治宜清熱解毒,內服五味消毒飲加減,並於紅線遠端挑刺放血,再隔寸挑刺令其微出血;或用燈心蘸煙油於紅絲盡頭灸一壯,再刺疔頭,或用浮萍草嚼爛外敷,亦可於紅絲盡處刺斷,搽離宮錠子[4]。
8 關於疔瘡
疔瘡(ding deep-rooted sore)爲病名[5]。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毒、疵瘡[6]。是指好發於顏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腫痛灼熱,易於走黃、損筋傷骨爲主要表現的瘡瘍[6]。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疔腫》雲:“初起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難治;……經五六日不瘥,眼中見火,神昏口乾。心煩即死也。”陳實功《外科正宗·疔瘡論》雲:“夫疔瘡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
疔的名稱繁多,證因各異。
按照發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頭疔、虎口疔、鼻疔、紅絲疔等多種名稱[6]。
按照發病部位和性質不同,可分爲顏面部疔瘡、手足部療瘡、紅絲疔、爛療、疫疔五種。
疔的範圍很廣,包括西醫的癤、癰、壞疽的一部分,皮膚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瘡相當於顏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種發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的疾病。若處理不當,發於顏面者易引起走黃危證而危及生命,發於手足者則可損筋傷骨而影響功能。
詳見疔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