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人蔘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huáng qí rén shēn tāng

2 醫略六書》卷二十四:黃耆人蔘湯

2.1 處方

人蔘1錢半,黃耆3錢(蜜炙),生地5錢,熟地5錢,麥冬2錢(去心),五味1錢半,天冬3錢(去心),黃柏1錢半(鹽水炒),炙草1錢半。

2.2 功能主治

氣虛陰火發厥,脈軟數者。

2.3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2.4 各家論述

元氣虛衰,不能收攝陰火,而神明失其主宰,故昏昧無知,卒僕發厥焉。人蔘元氣以攝火,黃耆中氣以退熱,生地滋陰壯水,熟地滋腎補陰麥冬清心潤肺,天冬潤肺益陰五味子收耗亡之氣,炙甘草緩上炎之火,黃柏以清相火之上逆也。使陰火下潛,則元陰完復,而神志清靈虛熱無不退矣。此補氣攝火之劑,爲氣虛火厥之專方。

2.5 摘錄

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3 傷寒總病論》卷六:黃耆人蔘湯

3.1 處方

黃耆半兩,人蔘半兩,半夏半兩,陳橘皮半兩,麥門冬半兩,當歸半兩,赤茯苓半兩。

3.2 製法

上爲粗末。

3.3 功能主治

安胎。主妊娠傷寒,服汗下諸藥,熱已退,覺氣虛不和者。

3.4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2盞,加生薑3片,煎7分,去滓,下阿膠末1小匕。溫與之,每日3-4次。

3.5 摘錄

傷寒總病論》卷六

4 脾胃論》卷中

4.1 方名

黃耆人蔘湯

4.2 組成

黃耆1錢(如自汗過多,更加1錢),升麻6分,人蔘5分(去蘆),橘皮5分(不去白),麥門冬5分(去心),蒼朮5分(無汗更加5分),白朮5分,黃柏3分(酒洗),炒曲3分,當歸身2分(酒洗),炙甘草2分,五味子9個。

4.3 功效

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

4.4 主治

脾胃虛弱上焦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陰虛,或寒厥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目荒)(目荒)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祕,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週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爲熱所乘而作。癰疽膿血大泄,敗臭痛甚者,及潰後虛而發熱或作痛,少寐。

4.5 用法用量

(口父)咀,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遠或空心稍熱服

4.6 加減

心下痞悶,加黃連2分或3分;如胃脘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5分;如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2分或3分;如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2分或3分,川芎3分;如頭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熱,加蔓荊子川芎各3分,藁本生地黃各2分,細辛1分;如氣短精神如夢寐之間,睏乏無力,加五味子9個;如大便澀滯,隔1-2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麻子仁泥各5分,桃仁3枚(湯泡去皮尖,另研),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5分;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祕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證,單血藥不可復加之,止常服黃耆人蔘湯藥,只用羌活防風各5錢,二味(口父)咀,以水4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1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皮薄清香可愛者)1分或2分,並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病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更加木香、縮砂仁各2分或3分,白豆蔻2分,與正藥同煎;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5分,黃芩2分,卻減五味子

4.7 用藥禁忌

忌酒、溼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5 證治匯補》卷七

5.1 方名

黃耆人蔘湯

5.2 組成

黃耆人蔘白朮陳皮甘草當歸麥冬五味、生地、黃柏、熟地、天冬

5.3 主治

煎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