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國中草藥彙編》:茴香蟲
2.1 拼音名
Huí Xiānɡ Chónɡ
2.2 別名
2.3 來源
昆蟲綱鱗翅目鳳蝶科金鳳蝶Papilio machaon L.,以幼蟲乾燥體入藥。
2.4 生境分佈
全國各地。
2.5 性味
甘、辛,平。
2.6 功能主治
2.7 用法用量
先用酒將蟲醉死,放瓦上焙乾,研末,酒服或開水送服,每週服1次。成人每次服3條,小兒每次服1條。
2.8 注意
胃有熱及體虛者忌服。
2.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茴香蟲
3.1 出處
出自《本草衍義》。
1.《綱目》:蘹香蟲,生蘹香枝葉中,狀如尺蠖,青色。
2.《品彙精要續集》:蘹香蟲七、八月取之。
3.2 拼音名
Huí Xiānɡ Chónɡ
3.3 英文名
Papilio worm
3.4 別名
蘹香蟲
3.5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pilio machaon Linnaeus2.Papilio xuthus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夏季捕捉,鮮用;或以酒醉死,文火焙乾。
3.6 原形態
1.黃鳳蝶,成蟲體色鮮黃,腹部背面有深黑色寬縱紋1條。翅鮮黃色,外緣及翅脈兩側深黑色。兩性翅面斑紋無顯着不同,唯雌蝶體型略大,翅面黑紋較寬。幼蟲長圓筒形,體表光滑無毛,淡黃綠色,各節上中部有寬闊的黑色橫帶紋1條。後胸節及第1-8腹節上的黑條紋有間距略等的橙紅色圓點6個,色澤鮮豔。
2.鳳蝶,成蟲體色暗黃或淡黃綠色,腹面有黑帶,由胸前方直達腹末端,兩側有淡黃白色邊緣。前翅似張開的弓形,棕黑色,沿翅的外緣,列生8個月牙形的黃斑,前翅每一翅室基部各有黃斑1枚怕翅黑色,有黃斑。幼蟲長圓筒形,黃綠色。後胸兩側各有眼狀黃斑1枚,胸腹兩側近氣門線有白色縱行斑1列。
3.7 生境分佈
2.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3.8 化學成份
黃鳳蝶幼蟲體中精油的成分有:對-甲氧基桂能上能下醛(p-methoxy cinnamal),對-甲氧基桂皮酸(p-methoxy cinnamic acid),對-甲氧基苯甲醛(p-methoxy benzaldehyde),對-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 benzoic acid).鳳蝶翅含13種以上黃色素。其中有蝶色素(papiliochrome)Ⅱa,蝶色素Ⅱb,蝶色素Ⅲa,蝶色素Ⅲb;蝶色素Ⅱ可分解爲L-犬尿氨酸(L-kyunrenine),兒茶酚胺(catechol amine0。眼及睾丸含紅色素二氫眼黃質(dihydroxanthommatin),蟲眼黃素(xanthommatin)。蛹含色氨酸(tryptophane),3-羥基犬尿氨酸(3-hydroxy kynurenine),鄰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遊離的葉黃素(lutein)。賢慧皮膚含大量酮類胡蘿蔔素,如蝶刺桐酮(papilioerythrinone),雞油菌黃質(canthaxanthin),蝶刺酮鹼(papilioerythrin),蝦黃質(astaxanthin).脂肪體含葉黃素的單酯及二酯。蛹含甘油(glycerin)0.5%。臭腺分泌異丁酸(isobutyric acid),α-甲基酸(α-methyl butyric acid)。
3.9 性味
味辛;甘; 性溫
3.10 歸經
肝;胃經
3.11 功能主治
3.12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5-3g;或1-3條。
3.13 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胃有熱及體虛者忌服。”
3.14 各家論述
3.15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