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琥珀膏
2.1 處方
琥珀一兩,木通、桂心、當歸、白芷、防風、松脂、硃砂(研)、木鱉(去殼),各半兩;麻油二斤,丁香、木香,各三分。
2.2 炮製
上件藥,先用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香五味搗,羅爲末,其餘藥並細,以油浸一宿,於鐺中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黃濾出。次下松脂末,濾去渣,再澄清油,卻安鐺中慢火熬,下黃丹一斤,以柳木篦不住手攪,令黑色,滴入水中成珠子不散,看硬軟得所,入琥珀等末攪令勻,於瓷器內盛之。
2.3 功能主治
治頸項瘰倁,及發腋下,初如梅子,腫結硬強,漸若連珠,不消不潰,或穿穴膿潰,肌汁不絕,經久難瘥,漸成俈疾,並治之。
2.4 用法用量
每使時看大小,用火勻攤,貼之。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4 《醫宗金鑑》卷六十三:琥珀膏
4.1 處方
定粉30克 血餘24克 輕粉12克 銀硃21克 花椒14粒 黃蠟120克 琥珀(末)1.5克 麻油360克
4.2 製法
先將血餘、花椒、麻油熬焦,撈去滓,下黃蠟,熔化盡,用夏布濾淨,傾入瓷碗內,預將定粉、銀硃、輕粉、琥珀四味,各研極細,共合一處,徐徐下入油內,用柳枝不時攪之,以冷爲度。
4.3 功能主治
活血解毒,化腐生肌。治髮際瘡,生髮際邊,形如黍豆,癢疼堅硬,頂白肉赤,及諸般瘡瘍。
4.4 用法用量
用綿燕脂或紅綿紙攤貼患處。
4.5 摘錄
《醫宗金鑑》卷六十三
6 《外科大成》卷四:琥珀膏
6.1 處方
錦紋大黃。
6.2 製法
上爲末。
6.3 功能主治
6.4 用法用量
搗大蒜調敷。即痛1-2時,無妨。至次日去藥,發斑或起泡,挑破流水,用月白珍珠散摻之即幹,或用西聖膏貼之,以消餘腫。
6.5 摘錄
《外科大成》卷四
7 《瘍醫大全》卷十一:琥珀膏
7.1 處方
蕤仁(去油膜)2兩,大珍珠2錢,琥珀2錢,象牙末2錢,硃砂(水飛)2錢,白硼砂2錢,玄明粉2錢5分,麝香1分,冰片1分。
7.2 製法
上爲極細末,煉白蜜調膏。
7.3 功能主治
七十二種眼證。
7.4 用法用量
點之。
7.5 摘錄
《瘍醫大全》卷十一
9 《聖惠》卷六十三:琥珀膏
9.1 處方
琥珀1分(細研),雄黃1分(細研),硃砂1分(細研),丁香1分,木香1分,當歸1分,白蘞1分,芎1分,木鱉子1兩(去殼),亂髮1兩(燒灰),生地黃2兩(切),垂柳枝3合(銼),槐枝3合(銼),松脂1兩,黃丹5兩,清麻油15兩。
9.2 製法
上丁香、木香、當歸、白蘞、芎爲細散,以琥珀、雄黃、硃砂相和,細研,候膏成,乃下餘藥,並以油浸1宿,淨鐺內煎煉,以地黃色黑爲度,綿濾去滓澄清,卻於鐺內慢火熬藥油,相次入黃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攪令色黑,取少許滴於水內,看硬軟得所,入琥珀等攪令勻,傾於不津器內盛。
9.3 功能主治
9.4 用法用量
每用時,看瘡腫大小,以故帛上塗貼,1日2度換之。
9.5 摘錄
《聖惠》卷六十三
10 《金鑑》卷六十三:琥珀膏
10.1 處方
琥珀末5分,定粉1兩,血餘8錢,輕粉四錢,銀硃7錢,花椒14粒,黃蠟4兩,麻油12兩。
10.2 製法
上將血餘、花椒、麻油煠焦,撈去滓,下黃蠟溶化盡,用夏布濾淨,傾入瓷碗內,預將定粉、銀硃、輕粉、琥珀4味各研極細,共合一處,徐徐下入油內,用柳枝不時攪之,以冷爲度。
10.3 功能主治
活瘀去腐化毒。主髮際瘡兼風寒凝結,形如臥瓜,破爛津水,時破時斂,俗名謂之肉龜,經年不愈者。腎囊癰,出腥水者。
10.4 用法用量
綿燕脂攤貼,紅綿紙攤貼亦可。
10.5 摘錄
《金鑑》卷六十三
12 《回春》卷八
12.1 方名
12.2 組成
沉香1錢,嫩松香8兩,乳香1錢,沒藥1錢,銀硃1錢,血竭1錢(爲末),香油4兩。
12.3 主治
12.4 用法用量
外貼。
12.5 製備方法
上將沉香入香油內炸浮,待油熟去之,次下松香,文武火不住手攪,如琥珀色住火,下乳香、沒藥、銀硃、血竭,攪入膏內,令勻,退火毒,用油紙攤貼。
14 《醫學綱目》卷十九引朱丹溪方
14.1 方名
14.2 組成
歸須1兩,川芎1兩,黃耆梢1兩,蜂房1兩,細辛1兩,皁角1兩,升麻1兩,甘草梢1兩,蓖麻子1兩,大鱉子1兩,芍藥1兩,白蘞1兩,獨活1兩,川椒1兩,藁本1兩,防風梢1兩,枸杞子1兩,菖蒲1兩,降真香1兩,官桂1兩,瓜蔞1兩,蘇木1兩,白芷1兩,杏仁1兩,黃連1兩,槐枝1兩,琥珀2錢半,沉香2錢半,木香2錢半,丁香2錢半,藿香2錢半,零陵香2錢半,雲母石2錢半,乳香2錢半,雄黃2錢半,硃砂2錢半,安息香2錢半,甘松2錢半,輕粉1錢,麝香1錢,發灰5錢,白杋(枯)1兩(以上16味爲極細末),羊腎脂4兩,蟾酥2兩,香油4斤,黃丹。
14.3 主治
五發惡瘡,疔腫,瘰癧,遠年冷疳、痔漏,一切無名惡瘡,蛇傷、蠍齧、犬咬。
14.4 用法用量
如用,於紙上攤之,量瘡口大小。
14.5 製備方法
上先以前26味銼,捶碎,用水5升,文武火熬至2升半,去滓;再用水5升,又熬至2升半,去滓,與前汁一處慢火煎,用槐枝不住手攪成膏,用瓷器盛,頓起;將後琥珀等16味研爲極細末,用紙包起,於前膏內下淨羊脂4兩,真酥2兩,同膏入香油內攪令勻,以文武火熬膏內水盡,用紙捻點油燒不爆爲度;漸入黃丹,以2兩5錢重爲一次,仍用槐枝不住手攪,滴水中不散,軟硬得所,如軟添黃丹,如硬添油,再上火熬,卻入前藥細末5兩,微煎數沸,用瓷器盛貯。
15 《聖惠》卷六十六
15.1 方名
15.2 組成
琥珀1兩(細研),丁香3分,木香3分,桂心半兩,硃砂半兩(細研),木鱉子半兩(去殼),當歸半兩,白芷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木通半兩,垂柳枝3兩,松脂2兩,黃丹7兩,油1斤2兩。
15.3 功效
解毒生肌消腫。
15.4 主治
15.5 用法用量
每用時,看大小,火畔熁,以紙上勻攤貼之,1日2度換之。
15.6 製備方法
上琥珀、丁香、木香、桂心、硃砂爲細末,其木鱉子以下6味並細銼,以油浸1宿,於淨鐺內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黃色漉出,次下松脂令消,綿濾過,澄油清,卻安鐺內慢火煎,下黃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攪令色黑,滴於水碗內,看軟硬得所,入琥珀等末攪令勻,傾於瓷盆中。
16 《濟陰綱目》卷一○一
16.1 方名
16.2 組成
人蔘2錢,石菖蒲1兩,天門冬(去心)1兩,遠志(去心)1兩,麥門冬(去心)1兩,白茯苓1兩,預知子1兩。
16.3 主治
瞳人倒側。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茶清送下,水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