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障礙

精神障礙 精神科 焦慮障礙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āo lǜ zhàng ài

2 英文參考

Anxiety disord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是一組以焦慮症狀羣爲主要臨牀相的精神障礙的總稱。焦慮障礙的特點是過度恐懼焦慮,以及相關行爲障礙恐懼是指面臨具體不利的或危險的處境時出現的焦慮反應焦慮是指缺乏相應的客觀因素下出現內心極度不安的期待狀態,伴有緊張不安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常見的焦慮障礙有5種類型: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場所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和特定恐懼障礙。[1]

4 焦慮障礙分類

根據 ICD-11 和 DSM-5 的疾病分類,目前的焦慮障礙包括[1]

廣泛性焦慮障礙

驚恐障礙

場所恐懼症

社交焦慮障礙

⑤特定恐懼障礙;

分離性焦慮障礙

⑦選擇性緘默;

⑧其他藥物或軀體疾病所致焦慮障礙

5 流行病學

2019 年發佈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HMS)結果顯示,焦慮障礙是我國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年患病率爲 5.0%,終生患病率爲 7.6%。焦慮障礙發生於各個年齡,通常起病於兒童期或少年期,到成年期就診。焦慮障礙有性別差異,女性患者是男性的 2 倍。隨着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焦慮症狀越來越常見,並常與抑鬱症狀共存。研究發現,焦慮障礙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時共病一種或多種精神障礙。[1]

6 病理、病因及發病機

焦慮障礙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明確,涉及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遺傳生物節律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功能失調、神經遞質平衡失調等。心理因素包括童年經歷、性格特點、生活事件等。社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生活節奏、經濟狀況等。與焦慮障礙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焦慮障礙家族史,童年期焦慮障礙病史,童年期不良的養育方式,應激性或創傷生活事件,女性,離異,喪偶,失業,經濟困難,共病精神障礙(尤其抑鬱障礙)等。[1]

7 臨牀特徵

焦慮障礙的臨牀表現爲焦慮症狀羣,包括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精神症狀表現爲焦慮、擔憂、害怕、恐懼、緊張不安;軀體症狀表現爲心慌胸悶氣短口乾出汗、肌緊張性震顫、顏面潮紅、蒼白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1]

8 診斷和鑑別診斷

目前主要依據焦慮的臨牀症狀羣和病程來確定特定的焦慮障礙[1]

在診斷焦慮障礙前,應做相應的實驗室檢查以排除軀體疾病[1]。部分軀體疾病可以出現焦慮症狀,如二尖瓣脫垂、甲狀腺功能亢進[1]

常規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彩超、甲狀腺功能檢查腎臟 B 超,頭顱磁共振等[1]

焦慮症狀存在與否及嚴重程度可通過焦慮症狀的評估量表評定[1]。常用的焦慮症評估量表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焦慮自評量表(SAS)、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超過 50%的焦慮障礙患者伴有抑鬱症狀,故對焦慮障礙患者需要同時進行抑鬱症評估[1]。常用的抑鬱症評估量表包括:患者健康問卷抑鬱量表(PHQ-9)、抑鬱自評量表(SDS)、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1]

焦慮障礙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特質,故需要焦慮障礙患者進行人格測定,以便醫生更好地瞭解患者情況,指導治療[1]。常用的人格測定包括艾森克人格測定(EPQ)、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定(MMPI)[1]

9 治療原則與常用藥物

目前焦慮障礙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其他治療[1]

焦慮障礙需要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聯合,不同治療階段的側重點不同[1]

藥物治療起效快,心理治療起效慢。治療焦慮障礙的常用藥物包括:抗抑鬱藥抗焦慮藥苯二氮䓬類藥物[1]

常用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爲治療行爲治療人際關係治療、精神動力治療等[1]

各種治療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有機結合,以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1]

焦慮障礙是一類慢性疾病,患病時間長、複發率高,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影響大[1]

焦慮障礙的治療原則強調全病程、綜合治療[1]

全病程治療包括: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三個時期。在臨牀症狀緩解後需要鞏固治療,世界各國指南推薦焦慮障礙藥物維持治療至少 1~2 年。維持治療中需要加強心理治療,以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減少復發。[1]

10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Z].2020-11-2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