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蛇龜

中藥材 活血消腫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á shé guī

2 英文參考

cyclemys(turtl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夾蛇龜

夾蛇龜中藥名,出自《蜀重廣英公本草[1]

3.1 別名

攝龜、呷蛇龜、斷板龜、克蛇龜[1]

3.2 來源及產地

龜科動物夾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 (Gray)的全體[1]分佈浙江、福建、臺灣、廣東[1]

3.3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消腫[1]

1.治肺結核,骨結核喉蛾[1]。煅存性研末入丸、散服,3~6g[1]

2.治瘰癧,內服或煅存性研末調敷;痔瘡惡瘡,煎水洗[1]

3.4 化學成分

本品主含膠質、鈣鹽等[1]

4 《*辭典》·夾蛇龜

4.1 出處

《蜀本草

4.2 拼音名

Jiá Shé Guī

4.3 別名

攝龜(《爾雅》),陵龜(《爾雅》郭璞注),蠳龜(《抱朴子》),鴦龜(陶弘景),呷蛇龜(《唐本草》),啖蛇龜(《食療本草》),克蛇龜(《浙江中藥手冊》),斷版龜(江蘇)。

4.4 來源

爲龜科動物夾蛇龜的全體。春、夏、秋三季均可捕得。

4.5 形態

體長圓形,背、腹均有堅硬的鱗甲;甲長約15釐米左右。頭略呈矩圓形;頭頂光滑無鱗,黃綠色,頭側及眼後方有黑紋;鼓膜圓形,明顯。吻端略尖,頜無齒,成角質緣;頸能伸縮。背面鱗甲黑褐色,脊棱明顯;頂鱗甲狹小;脊鱗甲S枚,第2、3、4枚較大,第5枚呈扇形;肋鱗甲兩側各4枚;緣鱗甲每側11枚;肛鱗甲2枚。腹甲長圓形,黑色,邊緣黃色;腹鱗甲12枚,前後兩半間有韌帶相連,能活動,使甲殼閉合尾尖短。四肢背鱗,指、趾間具蹼,並均有鉤爪。

4.6 生境分佈

棲於山溪中。分佈浙江、江蘇、湖南、湖北。

4.7 功能主治

治骨勞,勞熱骨蒸崩漏帶下,小兒囟門不合久瘧,痔疾,瘰癧喉蛾

①《食療本草》:"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兒囟不合,破症瘕痃瘧,療五痔陰濁溼痹,女子陰隱瘡及骨節中寒熱,煮汁浴漬之。"

②《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消腫。治單雙喉蛾瘰癧惡瘡。"

③治骨結核。(江蘇)

4.8 用法用量

內服:酥炙或燒炭研末,1~2錢。外用:煎湯浴漬或燒灰調敷。

4.9 備註

夾蛇龜爲閉殼龜的一種,我國廣東、廣西尚產一種三棱閉殼龜,形狀相似,但背甲有三條縱棱,且肛角板後緣有凹陷爲異。

4.10 摘錄

《*辭典》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9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