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變刺

鍼灸學 中醫學 刺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jiǔ biàn cì

2 概述

九刺(nine techniques of needling)指古代的九種刺法。又稱九變刺[1],即古代的九種刺法[2]。出《黃帝內經》。是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瀉刺毛刺巨刺焠刺九種刺法的合稱[3]。《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凡刺有九,以應九變。”指以不同的刺法應用於性質各異的病變。

3 九刺的內容

九刺包括輸刺(刺諸經滎藏輸)、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經刺(刺大經結絡經分)、絡刺(刺小絡血脈)、分刺(刺分肉之間)、大寫刺(以鈹針刺大膿)、毛刺(刺浮痹皮膚)、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焠刺燔針刼刺)[3]

九刺簡表如下:

名 稱方         法
輸 刺刺諸經滎輸、藏輸滎穴輸穴背俞穴
遠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上病下取
經 刺大經結絡經分大經
絡 刺小絡血脈刺血
分 刺分肉之間肌肉
大寫刺刺大膿,以鈹針外症瀉熱、瀉水
毛 刺浮痹皮膚皮膚淺刺
巨 刺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
焠 刺燔針取痹燒針後刺,隨痛處取穴

3.1 輸刺·九刺

輸刺爲古刺法[4][5]。爲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臟腑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行鍼刺,故名輸刺[5][5]

3.2 遠道刺·九刺

遠道刺九刺之一[6]。《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從廣義來看,凡頭面、軀幹、臟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稱遠道刺[6]遠道刺指身體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陽經(屬腑)的穴位進行治療,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陽經穴位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針刺穴位距病處較遠而名,近代所稱“遠道取穴法”蓋源此[7]

3.3 經刺·九刺

經刺爲《內經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於氣血瘀滯經脈結聚不通之處(如壓痛、鬱血等)進行鍼刺的方法,主要治療經脈本身的病變[8][9]。《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經刺者,刺大經結絡經分也。”

3.4 絡刺·九刺

絡刺九刺之一[10]。《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絡刺者,刺小絡血脈也。”是指淺刺小絡出血,與經刺相對,與“十二刺”中“贊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10]。因其刺在血絡,故名絡刺[10]三棱針皮膚針刺法均屬此[11]。臨牀多用於實證熱證[11]

3.5 分刺·九刺

分刺九刺之一[12]。出《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指針刺直達肌肉的間隙處的刺法[12]。主要用以治療肌肉痠痛等病[12][13]

3.6 大寫刺·九刺

大寫刺九刺之一[14]。《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寫”通“瀉”,排泄之意[14]。是指用鈹針切開排膿的方法[14]。因其瀉除膿血,故名大瀉刺[14]

3.7 毛刺·九刺

毛刺九刺之一[15]。《黃帝內經靈樞·官針》:“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毛刺是一種淺刺皮膚方法,用來治療皮膚麻木不仁(膚表痹證)等病症[15]。以其病處浮淺,針刺淺及皮毛,故名[16]。近代應用的皮膚針即由此發展而來[16]

3.8 巨刺·九刺

巨刺九刺之一[17]。指肌體一側有病,而於對側選取經穴治療的方法[17]。《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指出,巨刺適於“邪客於經”的疾患,刺時“必中其經,非絡脈也。”[18]本法與繆刺相似,均於病痛對側取穴,但刺法有異,即經脈有病,巨刺刺經;絡脈有病,繆刺刺絡[18]。交叉刺大經者稱巨刺,刺絡出血者稱繆刺[18]

3.9 焠刺·九刺

焠刺九刺之一[19]。指治療痹症時,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20]。意與劫刺[20]。《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當指燒針後刺,即將針燒紅,迅入速出的針刺方法,以治療痹症[20]。《類經張介賓注:“謂燒針而刺也,即後世火針之屬。”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7.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28.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8.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78.
  8.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45.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83.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6.
  11. ^ [1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65.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1.
  13. ^ [1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8.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7.
  16. ^ [1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8.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8.
  18. ^ [1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5.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5.
  20. ^ [2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