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酒蟾酥爲蟾酥的炮製品,方法爲白酒制。蟾酥的炮製宋代已有,見《小兒衛生總微方論》等。蟾酥爲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乾燥分泌物[1]。蟾酥味辛,性溫;有毒,歸心經,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用於癰疽疔瘡,咽喉腫痛,中暑神昏,痧脹腹痛吐瀉。蟾酥生品作用峻烈,臨牀用量極小,多製成丸散劑內服或外用[1]。酒蟾酥仍爲棕褐色粉末[1]。酒蟾酥便於制粉,降低了毒性,臨牀多用於發背,疔瘡,癰毒,咽喉腫痛[1]。
3 酒蟾酥的炮製方法
宋代有鐵上焙焦(《太平聖惠方》)、酒浸(《小兒衛生總微方論》)、酒燉(《校注婦人良方》)、湯浸(《聖濟總錄》)等方法[1]。
蟾酥的製法:取蟾酥餅,蒸軟,切薄片,烤脆後,研爲細粉[1]。
酒蟾酥的炮製方法爲:取蟾酥,搗碎,加入定量白酒浸漬,時常攪動至呈稠膏狀,乾燥,粉碎[1]。每100kg蟾酥,用白酒20kg[1]。
取蟾酥塊搗碎,置磁盆中加入白酒浸漬。時時攪動,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狀,取出置盆中,放通風潔淨處晾乾,碾成細粉。每蟾酥10斤,用白酒20斤。(《中華本草》)
注意:蟾酥有毒,在研製蟾酥細粉時,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因其粉末對人體裸露部分和黏膜有很強的刺激,並應防止吸入而中毒[1]。
5 酒蟾酥的炮製作用
蟾酥味辛,性溫;有毒[1]。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能[1]。作用峻烈,臨牀用量極小,多製成丸散劑內服或外用[1]。
蟾酥生品質硬難碎,並且對操作者有刺激性,故用白酒浸漬,便於制粉,降低毒性,並能減少對操作者的刺激性[1]。臨牀多用於發背,疔瘡,癰毒,咽喉腫痛[1]。如治癰疽疔瘡、咽喉腫痛的六神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治熱毒內蘊致患疔瘡,發背,腦疽,乳癰,附骨疽,臀腿等疽及一切惡瘡的蟾酥丸(《外科正宗》)[1]。
7 蟾酥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蟾酥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用於癰疽疔瘡,咽喉腫痛,中暑神昏,痧脹腹痛吐瀉。
《中藥大辭典》:蟾酥具有解毒,消腫,強心,止痛的功效。治疔瘡,癰疽,發背,瘰癧,慢性骨髓炎,咽喉腫痛,小兒疳積,心衰,風、蟲牙痛。
《中華本草》:蟾酥具有消腫止痛、解毒闢穢的功效。主癰疽疔瘡、咽喉腫痛、風蟲牙痛、牙齦腫爛、痧症腹痛。
蟾酥具有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的功能[1]。作用峻烈,臨牀用量極小,多製成丸散劑內服或外用[1]。
酒蟾酥便於制粉,降低毒性[1]。臨牀多用於發背,疔瘡,癰毒,咽喉腫痛[1]。如治癰疽疔瘡、咽喉腫痛的六神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治熱毒內蘊致患疔瘡,發背,腦疽,乳癰,附骨疽,臀腿等疽及一切惡瘡的蟾酥丸(《外科正宗》)[1]。
《藥性論》:"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
《日華子本草》:"治蚛牙,和牛酥摩、治腰腎冷,並助陽氣,以吳茱萸苗汁調敷腰眼並陰囊。"
8 酒蟾酥的炮製研究
蟾酥含遊離型和結合型的蟾蜍甾二烯類成分[1]。蟾毒配基類和蟾蜍毒素類化合物均有強心作用[1]。
實驗證明,蟾酥酒浸乾燥後,容易粉碎,蟾酥在酒制前後成分無明顯變化,但總強心甾含量酒制後提高了[1]。另以蟾酥中活性成分之一脂蟾毒配基爲指標,對生品、酒制品、乳製品進行含量比較,結果生蟾酥高於酒制品,酒制品又高於乳製品,生品與酒浸製品的層析圖譜基本一致,唯乳製品前沿處多一斑點[1]。又有研究結果表明,蟾毒內酯含量依次爲生蟾酥<酒浸<牛乳浸<滑石粉燙[1]。
不同炮製品急性毒性實驗結果,其毒性大小依次爲:滑石粉炮製品>鮮牛奶炮製品>60%乙醇炮製品,酒浸製品的毒性低於生品[1]。
根據急性毒性試驗結果,提出了以60%乙醇浸泡24小時的炮製新工藝[1]。並可結合《中國藥典》規定脂蟾毒配基含量考慮制定炮製品質量控制標準[1]。
10 參考資料
- ^ [1] 龔千鋒主編.中藥炮製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