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九分散藥典標準
2.1 品名
Jiufen San
2.2 處方
馬錢子粉250g、麻黃250g、乳香(制)250g、沒藥(制)250g
2.3 製法
以上四味,麻黃、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馬錢子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2.4 性狀
本品爲黃褐色至深黃褐色的粉末,遇熱或重壓易粘結;氣微香,味微苦。
2.5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單細胞非腺毛形似纖維,多碎斷,基部膨大似石細胞,木化(馬錢子)。氣孔特異,保衛細胞側面觀呈啞鈴狀,纖維上附有小晶體(麻黃)。不規則團塊淡黃色或淡黃棕色,由無色或淡黃色油滴和小顆粒聚集而成,加蘇丹Ⅲ試液,油滴呈紅色(乳香)。不規則碎塊淡黃色,碎塊洞穴中含有微黃色油滴,加蘇丹Ⅲ試液,油滴呈紅色(沒藥)。
(2)取七的寧對照品、馬錢子鹼對照品適量,用三氯甲烷溶解;取鹽痠麻黃鹼對照品適量,用甲醇溶解;分別製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含量測定]項下的供試品溶液與上述三種對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用0.2mol/L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乙醇(1:3: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加熱約10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鹽痠麻黃鹼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在與士的寧對照品和馬錢子鹼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6 檢查
2.6.1 裝置差異
取本品,依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B)檢查,裝量差異限度爲±3.0%。應符合規定。
2.6.2 其他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Ⅰ B)。
2.7 含量測定
取裝量差異項下的本品,混勻,取約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三氯甲烷20ml與濃氨試液1ml,輕輕搖勻,稱重,於室溫放置24小時,再稱重,用三氯甲烷補足減失的重量,充分振搖,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用硫酸溶液(3→100)分次提取至生物鹼提盡,合併硫酸液,加濃氨試液使呈鹼性,用三氯甲烷分次提取,合併三氯甲烷液,蒸乾,精密加三氯甲烷5ml使殘渣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士的寧對照品,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對照品溶液2μl、5μl,供試品溶液5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甲苯—丙酮—乙醇—濃氨試液(16:12:1:4)的上層溶液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薄層色譜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254nm,λR=325nm,測量供試品吸光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光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每袋含馬錢子以士的寧(C21H22N2O2)計,應爲4.5~5.5mg。
2.8 功能與主治
2.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2.5g,一日1次,飯後服用;外用,創傷青腫未破者以酒調敷患處。
2.10 注意
本品含毒性藥,不可多服;孕婦禁用;小兒及體弱者遵醫囑服用;破傷出血者不可外敷。
2.11 規格
每袋裝2.5g
2.12 貯藏
密閉,防熱,防潮。
2.13 版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3 《急救應驗良方》(善化堂本)之九分散
3.1 組成
馬錢子(去皮毛)、麻黃、乳香(去油)、沒藥(去油)一各四兩。[1]。
3.2 功效主治
《急救應驗良方》(善化堂本)之九分散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墜車落馬,筋骨受損,紅腫作痛[1]。
3.3 用法用量
上各爲細末,每服九分,無灰酒調下,如不效,3小時後可再服九分,外用燒酒調敷。[1]
遇有受傷人,即與準9分服下,以無灰老酒調。藥力甚大,服時萬不可過9分。外傷處破者,幹上;若未破,只見青腫,用燒酒調塗。服藥後,如覺胸中發鬧,周身發麻,此是藥力行動,勿恐。若受傷甚重,服後不見動靜,過1個半時辰,再用無灰老酒調服九分。如此敷服,無論何樣重傷,皆能起死回生,真破傷第1方也。
3.4 製備方法
上各爲細末,再合研極細,收瓷瓶內,勿令泄氣。
3.5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
3.6 附註
本方方名,原書嘯園本作“九釐散”,每服不過九釐。
5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方之九分散
5.1 組成
乳香4兩,沒藥4兩,馬錢子4兩,麻黃4兩,土鱉蟲4錢,自然銅4錢。
5.2 功效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之九分散具有化瘀止痛之功效。
5.3 主治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之九分散主治跌打損傷,傷筋動骨,紅腫疼痛;或刑杖之傷。
5.4 用法用量
每服9分。
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5.6 各家論述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