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行氣活血 中醫學
jiǔ qiū xiāng
九秋香爲中藥名,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即蕭步丹所著的《嶺南採藥錄》的九里香之別名[1]。
九里香、千里香、過山香、石辣椒、九秋香、千隻眼、月橘[2]。
芸香科植物九里香 Murraya panic-ulata (L.) Jack 的根及莖葉。分佈我國南部至西南部[2]。
辛、苦,微溫,有小毒,入肝、胃經[2]。
行氣,活血,止痛,解毒[2]。
①胃脘疼痛,風溼痹痛,骨節煩痛。煎湯,10~15g[2]。
②跌打瘀腫,牙痛,皮膚溼疹,蛇蟲咬傷,搗敷、研末敷或煎水洗患處[2]。
葉含揮發油,油內含丁香油酚、蓽澄茄烯、甜沒藥烯等,另含月橘素(Exoticin)、8-去甲氧基月橘素等黃酮類和九里香香豆精(Paniculatin)、月橘香豆精(Coumurrayin)、脫水長葉九里香內酯(Phebalosin)等香豆素類。莖皮含邁月橘素(Mexoticin)、月橘香豆素、8-去甲氧基月橘素等。根含九里香鹼、月橘鹼等生物鹼[2]。
以石油醚提取的結晶成分,對大鼠離體小腸有解痙作用。九里香煎劑及月橘鹼有抗生育作用。莖葉煎劑有局部麻醉作用,唯局部刺激性較大[2]。